那是开学第一天,省镇中高一新生报到。孩子们都穿得格外齐整、精神,谈吐温文尔雅、举止风度翩翩,以期给老师同学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教室毕竟闲置了一暑假,内外灰蒙蒙的,大扫除任务不轻。我认为劳动最见学生本色,所以把任务一一分配以后,便不动声色地观察起来。
擦窗的女生,各拿一张轻薄的餐巾纸拭擦集满尘垢的窗户玻璃,似弱柳扶风,小心翼翼,生怕碰脏了自己的衣裙。扫地的女生,挥着笤帚,只拂没有障碍的地心,边边角角、桌凳缝里,细碎的垃圾依然“笑傲全场”。拖地的男生,直着腰板,一只手扶着拖把,轻巧随意地在地面划过,那架势像是挥洒水墨画。有时拖把甩起,污水四溅,沾污了刚擦干净的墙砖。两位男生,拎着水滴滴的拖把,一路走过,一地污渍……
我挺失望。眼高手低,好逸恶劳、嫌脏怕累似乎是现在学生的通病,哪怕是已经具备劳动能力、身健力强的高中生。
原因不是单一的。首先,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又让不少家长包揽了看似与学习无关的劳动。因而很多孩子在家缺乏劳动锻炼。其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中国几千年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影响,学生普遍看不起体力劳动。再次,在学校教育中,劳动经常被充当一种惩罚手段。学生迟到、忘交作业、自习课讲话,班主任往往会罚他打扫教室、搓洗抹布、擦黑板等。被罚的学生,觉得打扫卫生丢脸、没面子。这无疑扭曲了劳动的本意,造成学生对劳动的厌恶。
其实,劳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劳动本身。我想,这应该成为新集体建设的着力点。
于是,我请学生就开学大扫除所做、所看、所想、所悟写一篇随笔,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事后证明,高中生无需老师语重心长讲大道理,他们几乎都懂。以下是学生的主要观点。
劳动可以创造窗明几净、清爽舒心的生活环境。
劳动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
劳动可以改变我们学习、生活上懒惰的习惯。
劳动可以树立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劳动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品质。
劳动可以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劳动可以让我们有尊严地生活。
说得真好!但我担心,那可能是学生言不由衷、冠冕堂皇摆在纸面上的大道理,他们未必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关键在有效落实、扎实践行这些观念。在我指导下,班委会商议后,班级形成以下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明确打扫要求,配置劳动工具。教室要求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桌椅排列,横平竖直、前后等距、通道顺畅。讲台上电教用具、学具摆放整齐。黑板一日两拖,无浮尘。高标准配备劳动工具,包括旋转式拖把、橡胶手套、玻璃水等。
其次,责任到人,分类培训。细致分工,落实责任。地怎么扫、怎么拖,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洗拖把的关键在哪里,教师一招一式地教,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打扫领域内的行家。
再次,检查反馈,表扬先进。每天专人检查,督促整改。对于勤恳负责,一丝不苟的同学,及时表扬,既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引导其他学生自我教育。
在此基础上,美化教室环境,让教室成为学生眷恋的家园。我请学生自主设计、布置。他们请进了不少花花草草,一时间,满堂春色,生机盎然。天气和暖的日子,学生纷纷搬它们出去晒太阳。细心的操劳里,跃动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的呵护和活泼的生活情趣。此外,在班级张挂字画,增添文化氛围。我趁机提出征集班训。“劳动创造美”应运而生,凝重的五个大字挂在了我们班最显眼的墙壁上。
此后,关注小节,常抓不懈。日常生活,我留心观察,一片废纸落地,一个空饮料瓶躺在桌角,一只张着“嘴”的书包横在过道里,一张课桌堆成小山,我随时拍照为证,课间闲暇时放给学生看看,并给他们介绍破窗效应。第一扇破窗不及时整改,将成为事情恶化的起点;同样,班级里看似小事的不雅行为,不及时纠正,就可能破坏我们洁净的家园。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了美丽的生活环境、陶冶了美好的心境情操,培育了美妙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劳动创造了美。 徐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