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列
“老师,您明年还来吗?”这是一名农村孩子对于支教老师离开之前的询问。
近年来,大学生支教越来越盛行,已成为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也受到所教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大部分贫困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困难因素,造成教育资源难以投入,大学生支教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短缺的问题。许多优秀大学生脚踏实地、务实勤奋地进行支教工作,给受教孩子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课堂手段,推动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
以英语教学为例,不少老师强调锻炼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支教大学生还往往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精心准备了更多关于科普、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开阔了当地学生的眼界,让他们领略了现代社会的丰富精彩。
学到新鲜的知识很重要,获得成长的动力更重要。在贫困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多外出务工,当地孩子们往往成为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难能可贵的是,支教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明白为人师长的重要意义和责任,对所教学生关爱备至,耐心地交流沟通,以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弥补了家庭教育所缺失的关怀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了奋斗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大学生自己,也通过支教活动体验了农村社会的艰辛,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品质,提高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支教对双方来说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是“双赢”之举。
当然,大学生支教也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短期支教由于实践要求比较灵活,条件要求比较宽松,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成为支教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而正是因为短期支教的时间偏少,容易出现支教效果不太理想、后劲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刚刚从年轻的支教老师身上获得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刚刚知道了一些新鲜美好的事物,老师就结束支教离开了,所以他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发出“老师,您明年还来吗?”的渴求之问。
要让大学生支教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动员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相关保障,扩大支教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大学生进一步发扬奉献精神。
对于支教大学生来说,应当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上不断创新,更好地符合所教孩子的学习需求,在较短的支教期间实现效用最大化。
对于高校、支教平台等组织者来说,可以建立一定的培训机制,提高支教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不断探索将短期支教办成长期持续的模式,将成功模式加以推广,避免支教行为的“浅尝辄止”。这样,对于支教活动的规范化,对于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是一条可持续推进的长效之路,让贫困地区孩子的这扇望向村外的“窗口”能够一直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