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茅山脚下,句容丁庄的葡萄熟了。
记者登上丁庄葡萄交易市场的顶层平台,放眼望去,墨黑的夏黑、紫黑的巨峰、嫩黄的黄蜜、青媚的阳光玫瑰、美甲般的美人指……2万多亩的葡萄园,一阵阵独有清香扑面而来,让人陶醉。
这里是我市葡萄种植的摇篮。1989年,村民方继生用卖几头种猪的钱,在自家责任地里试种了两亩巨峰葡萄。两年后,葡萄开始挂果,并获得了比种植水稻数倍的效益。方继生当年动员村里13户农民一起种植,葡萄园一下子发展到200亩。
2000年以后,由于周边的葡萄大量种植上市,对丁庄葡萄造成了冲击,丁庄葡萄销售不出去,很多葡萄都烂在了田里。果农们忍痛割爱将一半的葡萄树全部砍掉重新种上水稻。
然而,穷则思变丁庄人感到,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改变方式。
2005年,丁庄人在方继生的带领下,继续将余下的葡萄改良种植,提高品质。从2008年举办第一届葡萄节开始,丁庄葡萄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下转4版)
■短评
坚持就有希望,才有出路
滕庆海
丁庄,作为我市第一个葡萄种植村,从当初的几亩葡萄起家,发展到现在的2万亩规模,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第一村。
丁庄能有今天的多个第一,是他们29年的不懈坚持。当初,他们在种植葡萄时也遇到了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销售中的不测。但坚持就有希望,才有出路,这个朴实的道理支撑他们一路拼搏,奋力前行,迎来了今天葡萄的“艳阳天”。
综观丁庄村的发展轨迹,他们成功背后并无深奥的经验可言。一个领路人加一群人的努力,这就是丁庄村的成功模式。记者以为,这个模式不难复制推广,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丁庄村的做法可鉴可学。
坚持就有希望,付出总有回报。相信丁庄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