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19年08月01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沁华苗木种植家庭农场:

一片美梨园 农业创新梦

周 迎 摄

“现在温度不高,刚好多摘些梨子,再过两个小时,太阳就‘辣’了,大家加快速度。”凌晨4点半,在位于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胜利村的沁华苗木种植家庭农场里,农场主王秀华一天的忙碌开始了。农场的“拳头”产品翠冠梨大量成熟,正是上市的好时候。

沁华苗木种植家庭农场,“藏”在胜利村里的一片竹林边。开车去要从103县道拐入村子,再经过正在进行管网施工的村内道路,大约缓行5分钟后,就能见着大门。晨光熹微、竹林掩映,三伏天那“爆表”的热感,仿佛都能在这片绿色中拂得干干净净。

钻进罩着防鸟网的梨园,在中间地带的树下,记者见到了王秀华。头上冒着汗,衣服也已半湿的他,动作依然麻利,地上已装了几筐刚采摘的梨,深翠色的外皮和市面上常见的淡黄色截然不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水分很足。

“我这农场还有枇杷和秋桃,但主打的品种是这种翠冠梨,别看它的皮有些暗,果肉可是饱满甘甜,吃过的人都说好。”王秀华边说着,边用随身带着的小刀削了两个梨子,递给记者一个,他也啃了一个,饱满的甘甜滋润着忙碌了快1个小时的嗓子。这片农场的故事,就在越发明亮的晨光中“流淌”出来。

日历倒翻回2009年春节,在外经商的王秀华走亲戚时,听说胜利村多处土地因无人耕种荒废后,脑海中一下子蹦出了“我来搞农业”的想法。说干就干,他一边说服家人,一边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流转了百亩丘陵地和荒地。村民都说“王秀华真是实干派”。

多年从商的经验,让王秀华在创业伊始就意识到,传统农业必须走特色化、高效化、产业化的创新路,不然肯定没前景。为此,他四处联系和咨询农技专家,结合荣炳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了种植经济果树,并最终选定了翠冠梨这一萌芽率高、成枝力强的早熟梨品种。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无空莫种白果园”。虽然翠冠梨3-4年就能挂果,但选择种梨子就得有耐心。2013年,王秀华注册成立了丹徒区荣炳沁华苗木种植家庭农场,更加耐心、用心地经营起农场。

寒来暑往,从2010年种下首棵梨树至今,王秀华的农场里已有10多种优良水果。这座农场所在的沁华生态园也发展成一座集餐饮、住宿、果蔬采摘、垂钓、苗木观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并在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2017年和2018年冬季的两场大雪,把园里近100亩的防鸟网全部压倒。重建让本来已无债一身轻的王秀华再次背上了100多万元的债务。“现在的网布十分结实,撑起大网的支架也从细水泥杆子换成了粗壮的电线杆,再大的雪也压不倒了。园里果子卖得好,我有信心用3-5年的时间将债务都还清。”

边说着,一旁帮工的村民老葛笑了起来,他说:“王秀华可不光自己搞,还帮着村民一起种梨致富呢。他无偿教授我们果树种植技术,在农场里学习技术的村民有300多人呢,我们来帮忙也是心甘情愿。”

原来,王秀华成立了一家专业合作社,在荣炳园区和胜利村的共同支持下,帮助学成的群众共同从事翠冠梨种植。如今,这个“团队”已帮助19户家庭脱贫致富,成员种植果树总计已达300余亩,仅翠冠梨一项,今年总产量就将突破35万余斤,能为农民带来300余万元收入,实现纯利润60多万元。

“没什么,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互相帮助那不是应该的吗。”干着活的王秀华笑了起来,农场发展势头好,带着大家一起富,也是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他忙活的是甘之如饴。“家里两个孩子都有好工作,也不用自己操心,今年我也60出头了,就一个念头,把农场经营好,把债还了,做个快乐的农场主。”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2019-08-01 沁华苗木种植家庭农场: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7990.html 1 3 一片美梨园 农业创新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