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为了宣传长江爆破的先进技术,张耀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一年下来骑坏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蹬坏两双胶鞋。
渐有名气的长江爆破,用对镇江市中心二轻大楼的定向爆破,奠定了自己的行业地位。这幢大楼建筑体量较大,周围建筑密集,长江爆破用当时最先进的定向爆破技术,在不损坏其他建筑的前提下,成功爆破拆除该楼,创造了一个行业传奇。
而之后,相关“传奇”不断续写:镇江大市口6幢楼房一次性爆破,被称为“江苏第一爆”;淮安市14层供销大厦定向爆破,是为“苏北第一爆”,苏州昆山99.2米的高楼成功爆破,业界称作“中国爆破第一高楼”……
如今的长江爆破,已是一家资产过亿的综合性一级企业,集设计施工、安全监理、土石方施工、地质灾害治理、建筑装修等业务为一体,成为爆破工程行业的一面旗帜。
跟我上:身先士卒冲在硝烟里
2009年,市中心大市口6幢6万平方米的大楼,要一次性爆破拆除。工程关注度极高,当时市里的要求是“四个确保”:确保准时可靠起爆、确保彻底坍塌、确保安全无事故、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跟踪报道的新闻记者发现,整个工程全程,有个人吃住在工地,分析结构、设计方案、勘察现场、组织施工,即便最后清运垃圾,他也干在一线。后来当得知这人就是张耀良时,记者们感叹:“这哪里像个企业老板!”
干在一线是张耀良的常态。一位战友说,当年在部队时,老张习惯高呼“跟我上”。如今在爆破作业中,老张不改军旅本色,依然冲在前。
2002年,镇江市要销毁新中国成立以来收集的385枚废旧弹药。接到任务的张耀良,亲手完成一枚一枚废弹的鉴定、搬运,以及销毁现场装药的设置、网路的连接。2005年,一家采石场发生爆炸事故,现场还有5个哑炮。张耀良让所有人撤离现场,亲手设置好诱爆炸药。当他刚刚退出80米,身后的五炮同时响起……
爆破工程有一定危险性,把危险留给自己,是张耀良的“军人秉性”。他说,爆破是一项技术活,只有长期在一线作业,才能不断提高爆破的科学技术水平。
多年来,张耀良十分重视爆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摸索发明了爆破领域赫赫有名的“张氏战法”,先后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他不仅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还被聘为江苏省公安厅爆炸物品公共安全管理专家、省安委会公共安全专家组组长、镇江市公安局首席反恐专家……
身先士卒冲在硝烟里的张耀良,为曾经的军人称号,继续赢得无数荣誉。
战友情:我们永远是兄弟姐妹
作为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服务退役军人是长江爆破的一贯宗旨。至今,公司已吸纳30多名退役军人。“战友情是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过兵的人,永远都是兄弟姐妹。”张耀良常说。
丹阳籍退役军人束正浩,是长江爆破的一名普通员工。小伙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亲出车祸没钱医治。张耀良闻讯,主动到医院帮忙找专家会诊,并垫付了医药费。当得知小束因无钱买房面临与女朋友分手的消息,又是张耀良,帮着小束付了购房首付款。
员工张梅松是丹徒农村籍的转业士官,一家三口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张耀良获悉后,主动资助张梅松,帮其购买了新房。而帮过多名员工购房的张耀良,自己迄今还住在一套62平方米的旧房中。
“我们平时和张总接触得并不多,但一困难,总能得到他的帮助。他是我们退役军人的楷模,我们愿意永远跟着他干。”张梅松们说。
除了照顾员工、服务战友,张耀良还把爱心洒向全社会。这些年来,他资助了多名困难大学生,并多次为慈善事业缴纳“特殊党费”。
从战友情深,到鱼水深情,张耀良用大爱,践行着一名退役军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报记者 梁和峰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