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2日
第11版:芙蓉楼

那些年, 那些车与路

□ 项志明

假日,开着刚换不久的越野车回老家丹阳,一路望着沿途川流不息的各式汽车,旧时对车与路的记忆禁不住又一次跃然于脑海之中……

儿时的我住在丹阳导墅镇,一个运河穿过的江南古镇。那时的农村小镇,连拖拉机都不多见,更别说汽车了。农家常用的运输工具是一种木制轱辘外包铁皮的独轮车,轮子的两旁,是木制的车架,车架上可以坐人、载货。

记忆中,那时住在丹阳吕城镇的大姑妈家有辆这样的独轮车。每年三、四月份的农闲季节,大姑父便会推着独轮车,来接奶奶和我到他家小住一段时日。一路上,大约是怕我寂寞,奶奶总会时不时地教我唱些儿歌。行进在乡间小道上,听着奶奶唱着那古老悠扬的儿歌,伴随着独轮车沉重的“嘎吱——嘎吱”声,构成了儿时的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至今日,仍然常常忆起。

小时候,父亲在城里的丹阳棉纺织厂上班,一般每个月会利用周末回家一两次。虽然城里离家也就不到30公里,但那时回趟家可是真心不容易。因为丹阳县城和导墅镇不通公共汽车,父亲只能从丹阳坐火车到吕城镇,再从吕城步行10多公里回导墅,单程一趟就要花4个多小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传来消息:小镇要通公共汽车了!正式通车的那天,小镇人们几乎是倾巢出动,一起涌到了公路旁,翘首以盼汽车的到来。那时的公路,其实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只是将原先通往城里的土路稍加拓宽、修整,再铺上一层薄薄的碎石沙子而已。上午10时刚过,远处的公路上出现了一团灰白色的影子,随着它的逐渐驶近,大家终于看清这是一辆崭新的公共汽车,只是由于一路行驶在土路上,车厢表面已蒙上了薄薄的一层灰。当汽车卷着灰尘缓缓驶过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阵阵的欢呼声。孩子们更是兴奋地跟在汽车后面猛追,用力去嗅汽油散发出的特殊“香”味。

那时公共汽车每日的班次很少,停靠的站点也只有固定的几个,虽然比没车时要方便了许多,但仍是不尽如人意。遇上节假日或是农村赶集日时,车票更是一票难求,有时即便买到了票,因为人多也难以挤上车。

记得小学有年寒假,母亲带我去城里看望父亲,这也是我第一次外出坐汽车。为了能坐上车,我和母亲早上7点不到就来到了镇上汽车站,而买票的人已排了长长的队伍。经历了几轮拥挤,我们好不容易买到了票。但因为不是终点站,前几趟车人实在太多死活挤不上去。到上午10点多,在车站服务员的拼命助推下,终于成功挤上了车。在一阵喧闹声中,车门被服务员从外面使劲关上,车终于缓缓启动了。这时车里早就坐满了人,站着的也都是一个挨一个。我掩饰不住第一次“站车”的兴奋,不时从人群的缝隙中探头看看窗外疾驰而过的树木田野。但这种兴奋并没持续多长时间,汽车在坑坑洼洼的简易公路上行驶产生的剧烈颠簸便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站车”的不易。我们站的位置靠近车厢后部,母亲怕我颠得受不了,一路上都把我紧紧地搂在怀中。即便这样,颠得厉害时也能把人震得双脚离地再落下。好在人实在太多,倒也不用担心会被颠得跌倒。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伴随着车窗和车厢被颠得咣咣作响的声音,组成了一首特殊的“行车交响曲”。好不容易到了县城车站,刚下车,我便“哇”的一下吐了出来。第一次“站车”的深刻记忆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1984年,我小学四年级时,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们全家随父亲迁到了县城,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居民户”,一家人也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状态。但因为亲戚们都还在乡下,每年坐车的机会反倒多了起来。因为有了第一次坐车的深刻记忆,每次坐车我都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好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地方经济建设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县城通往乡镇的公共汽车班次逐渐多了起来,公路的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以往那种又颠又挤的现象有了明显好转。但汽车沿途的停靠站点却总还是那么几个。逢年过节去乡下亲戚家,即使是路过亲戚家也不能下车,必须到指定站点再跑回头路。那时,经常听到乘车的乡亲们说,什么时候这汽车要是想上就上,想下就下,可就好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巴逐渐在小镇流行开来。中巴大都是个人承包,经营权比较自主,乡亲们“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的愿望,被中巴车上贴着的“招手上车、就近下车”八个大字诠释得明明白白,大家再也不用为赶车多跑冤枉路了。而且中巴车的大量加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汽车班次不足的矛盾,这时的乡亲们已经不再担心能不能挤上车了,上车前经常还要看看,没有座位不赶时间的话就不上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腾飞,县城通往农村的公路越修越多。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以前只在大城市里才能见到的黄色“面的”也开始出现在小县城和城乡接合部,低廉的起步价让普通百姓也能打得起的。与此同时,百姓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摩托车、助力摩托车开始大量涌入普通居民家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

进入21世纪,黄色“面的”逐步被淘汰,出租小汽车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同时,摩托车、助力摩托车由于安全性能等多种原因,也在逐步减少,私家车开始进入部分高收入家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很快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连续10年汽车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电气混合动力汽车等新类型汽车的加入,让汽车这曾经的高档商品越来越平民化。

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拥有私家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家庭都已经拥有两辆甚至更多的私家车。而在社会公共服务上,随着道路交通和空中交通的飞速发展,飞机、高铁、汽车、共享汽车、网约车等多类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快速便捷。而独轮车,反而是很稀罕了,但那“嘎吱、嘎吱”声,仍然残留于记忆之中,时时向我叙说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2019-07-1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5281.html 1 3 那些年, 那些车与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