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有效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入新世纪,具有节能、环保、生态等优点的绿色建筑,正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地,代表着21世纪的城乡建设发展方向。
“面对多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既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要求。”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潘海涛表示,2014年9月,为全面深入促进绿色低碳城市发展,镇江市委、市政府积极策应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申报创建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并获得批准,由此开始了坚定不移的绿色实践。
3年创建期间,我市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部门合作,严格过程监管,以示范项目驱动绿色建筑发展,建设了一大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绿色建筑精品工程,走出了一条城乡建设更加“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了示范城市创建各项任务,且创建成果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谋篇布局 剑指绿色发展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市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目标,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作用,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强化政府职能,优化顶层设计。市政府成立镇江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形成政府总牵头,市发改、规划、国土等多部门协同、住建局具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完成编制印发《镇江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6部专项规划,形成了包含30余项指标的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发挥政策作用,激发市场机制。市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镇江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实施意见、办法、方案,以政策优惠为牵引,调动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设立市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市区范围内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课题支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给予奖励。鼓励成立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培育示范城市建设配套产业,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发展。
开展部门协作,实现闭合管理。市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严格按实施方案和规划要求审批项目。市住建局在施工图审查阶段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施工质量监管环节,定期开展示范项目现场技术服务和巡查。项目竣工验收前,对绿色建筑实施达标情况实施评估。
明确创建职责,建立考核制度。每年由市政府下达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将绿色建筑发展各项指标下达具体职能部门,建立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评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将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创建与国家级低碳城市、国家级海绵城市、交通部绿色交通示范市等示范创建联动推进,尤其是注重节约型城乡建设各指标的联动实施,建立起低碳生态与各类示范协同创建推进的模式。
强化技术保障,注重技术培训。示范城市创建离不开技术支持,我市通过购买全过程技术服务,强化技术保障。围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资源、绿色建材、能耗限额、能源审计等内容开展科研攻关,为示范创建提供技术支撑。举办各类绿色建筑技术培训,对全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及有关管理人员,进行涵盖绿色建筑全过程的专业培训,培训达2200人次,加强一线人员业务能力,提升监管人员专业水平。
示范引领 塑造绿色图景
新区文化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地下空间除了用于地下停车场之外,还配置了地源热泵,使使用地源热泵的空调比例达100%。作为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文化服务中心除了地源热泵,还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雨水收集回用、中水回收利用、玻璃采光顶、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等绿色建筑技术。其中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可达150KWP,产生经济效益约22万元/年。
发挥市政府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创建示范项目驱动绿色建筑发展。经过3年的建设,我市绿色建筑示范硕果累累。市住建局科研处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3月,镇江累计获得114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936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省先进水平。其中新增绿色建筑示范545万平方米、二星级及以上416万平方米、建成362万平方米,全面超额完成绿色建筑发展主要目标。示范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作为全市首个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运营标识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的镇江万达广场,采用65%节能率、外围护保温、自然采光优化、乔灌草复层绿化等绿色建筑技术,开启镇江建筑节能率由50%向65%发展的全新时期。据介绍,全市58项示范项目围绕节能节水,应用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地源热泵、雨水回用、节水器具、能耗分项计量等技术措施,预计每年节约标煤3.3万吨,产生经济效益约6200万元。
与此同时,节约型城乡建设亮点纷呈。全面完成32项创建目标,其中超额完成19项指标。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国首个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厂建成使用,一期建设规模达260吨/日。深入推进节约型村镇建设,完成世业洲环岛污水管网建设和271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建成世业洲、新坝镇等美丽宜居镇村30个。创建交通部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镇江公交可达性实现全省第一;大幅更换LNG、电动车辆,新能源公交比例达54%。广泛应用太阳能光热,实施“金屋顶计划”,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93%。提高城市空间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大市口地下商业空间、中央大街地下人防工程等项目,新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25万平方米。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镇江光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积极开展综合管廊工程试点,市区开工建设首条综合管廊——太古山地下管廊工程。
彰显特色 打造绿色样板
示范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贯彻国家、省、市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着力破解资源、环境、能源约束难题,锐意创新求变,率先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相关经验将为我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推进绿色建筑区域发展。以绿色示范区为抓手,建设了新区中心商贸区生态城区、高校园区绿色校园和中瑞生态产业园区高星级公共建筑等绿色建筑集中区,实现了以市区为核心、各功能区补充的绿色建筑组团发展模式。
实施绿色建筑专项评估。由政府聘请的专业评估机构,从工程开工时就介入,指导施工全过程。竣工验收前,由专业机构对项目建设是否满足图纸设计要求、技术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等开展技术层面的评估,确保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实施到位。推行专业评估制度,是镇江在全省的创新之举。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改造。优先推动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市儿童医院、市政府东大院、商业城等改造工程,改善了城市面貌。老旧住宅小区实施“海绵+节能”改造,三茅宫、江滨二社区等改造示范工程,实现了“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整环境、降能耗、节资源”的华丽转变。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市精神卫生中心、银湖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更加低碳高效。我市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同样走在全省前列。
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以丹徒绿色建筑产业园为载体,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发展。现已建成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个;创建省级示范基地6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示范项目5个、省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程项目1个;培育市级示范基地23个、示范项目22个;全市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49.18万平方米。
开展低能耗被动式建筑试点。在省内尚无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将被动式节能技术融入高星级绿色建筑中,镇江新区新建检测基地项目集成采用高性能门窗系统、光导管、高效维护结构和海绵城市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综合节能率达85.2%。2016年5月底,该项目获批省级被动房示范。
此外,以丹徒燃气热电联产项目为热源,进行集中供热供冷试点,为长江以南地区的集中供热供冷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
3年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的创建,有力地促进了低碳节能环保、民生福祉改善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时代,镇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的殷切寄语,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打造绿色建筑精品,促进城市节能降耗,推动镇江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稳步迈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方良龙 卢镇)
本版图片由市住建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