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9年07月10日
第01版:头版

商事登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本报记者 朱 婕 本报通讯员 夏 莉

从手写企业登记,到电子营业执照;从“三证合一”,到“三十证合一”;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我市新登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去年,全市新开市场主体增势强劲,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约221户个体工商户。

根据《镇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志》记载,1963年12月26日,制伞板刷生产合作社银山门门市部完成了登记。记者留意到,这是一张“竖版”登记证,包括企业名称、经济性质、负责人姓名、所在地、创设时间等信息,尽管字迹模糊,但可辨识这些内容为“手写体”。

资料显示,1962年,国务院颁发《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制定《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实施办法》,1963年11月至1964年6月,我市进行了各类工商企业的登记和发证工作。“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可以推算这张企业登记证应该是较早一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创设时间和领证时间之间有9个月的‘时间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全市核准登记的工商业2534户,生产经营单位2620户,从业人员39217名,资金总额7071.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4月镇江解放,原镇江行政区工商局组织专门机构专事调查城区工商业状况,查明解放初期镇江有工商行业112个、6070户。

1979年后,随着政策逐步放宽,我市采取“只要是法律许可,就做好支持、疏导、服务工作”的态度。然而,当时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户作为“新生事物”,不经意就会与相对滞后的制度和体制产生矛盾。这一时期,我市大胆迈开了改革的步子,甚至在全省开创了“辞职下海”的先河。

戴康生原来是一名教师,当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有一条规定:必须是“无业”,“戴康生是‘退职’开照相馆,能不能发照?”工商部门果断做出了决定:退职就是没有职业,应该发照。这个决定也开创了镇江“辞职下海”的先河。到1982年,全市有1824个企业进行了登记,先后核发新营业执照1674户。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江南春色。此时,刚刚走出校门的鄂秀萍跟着父亲鄂锦昆,靠着东拼西凑500元开始创业。“我们办的镇扬菜馆是镇江第一家私人饭店,当年的个体户在社会上各种被歧视,去银行开户也不被待见……”作为我市最早一批个体户,鄂秀萍一路坚持没有放弃。

也是在这一年,“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工商企业登记工作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积极办理企业登记,特别是新办企业的登记发证工作。”鄂秀萍和父亲曾预言,“私营经济这条路,会越走越宽”,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会走得这么快!”

2014年12月29日,全省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发放仪式在南京举行,我市作为全省试点市,同步举行了发放仪式,(下转2版)

2019-07-1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4812.html 1 3 商事登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