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源 王泉超
进入七月以来,阳光的威力越来越大。在户外的田间地头,有一群稻田的“守护者”不惧炎热,奔走在烈日之下,用汗水为稻田撑起“防护网”。
上午10点,在丹阳的一处水稻田,市农科院植保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束兆林已经在田里忙碌了三个多小时。“眼下是水稻分蘖高峰期。”束兆林介绍,这个时期能及时发现疫情并防治对水稻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掌握水稻在田间发生的动态,他们一大清早就要下田。“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出门,最多七点就已经在田里了,一直忙到中午。”
虽然如今的检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是束兆林还是得和同事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在水稻田里一株株检查,并及时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好。“现在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等到三伏天是最辛苦的。日头大、没有风的时候就容易中暑。”他告诉记者,越是炎热的时候越要做好防控,如果一块田里发生了病害,不及时处理就很容易给农户造成损失。“如果田块病害严重的话,还有绝收的风险。”束兆林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三十二个年头,他笑着说,在家里皮肤最黑的就属他。
坚守与付出,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2014年以来,束兆林带领科技团队研发出水稻病虫害简约化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危害,还能解决人工和农业成本的问题。“每年的九月是水稻的破口抽穗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需要在这个时期投入大量的人工进行防治。”束兆林介绍,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主要是通过种子处理,让种子对稻飞虱、纹枯病、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具有显著的“抗性”使水稻种子到破口前期基本无须喷药防治。“这个技术可以让一季水稻只打一次药,这样病虫害的防治不愁了,农户们的农业成本也大大降低。”
庄义新是茅山镇东霞村的农户,今年已经是他用拌种技术的第四年,这一项技术带来的好处,他心里有一本账。“人工费用每亩能省40-50元,加上农药,每亩田大概可以节省130元左右。我种了200多亩田,总共能节省两三万元!”
束兆林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这一技术再次“升级”。“现在要做种子载药长效防控,这一技术基本成熟,能做到一次药都不用打。”看着老百姓能够取得丰收,束兆林感到十分自豪。近年来,束兆林带领的市农科院植保团队通过项目带动、植保专业化服务等形式,每年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服务种田大户500余次,服务面积50000余亩。“种子处理、生态防控、科学用药是现下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做好稻田里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