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19年06月18日
第06版:警方

夏春华:岗位多变 担当不变

★人物简介: 夏春华,男,1934年1月26日生,江苏邗江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5年入党,1959年从警,历任市公安局交警队指导员、交通科副科长,和平路派出所所长、大市口派出所所长,收审站站长。1994年退休后,担任市公安局监管支队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至2017年。

上世纪70年代,夏春华(前排左一)参加徐州会议合影

夏春华和老伴

夏春华(左一) 退休后和老同事聚会

本报记者 胡冰心 本报通讯员 何志斌 葛云飞

缤纷六月,暖阳高悬。记者来到位于市中心斜桥街的老公安宿舍楼。夏春华住在二楼,听到记者敲门声,他爽朗的笑声迎面而来,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

耄耋之年的夏老,虽然动作不再那么干练利索,但本色犹在,精神依然,说话掷地有声,思维清晰,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些片段、场景、细节,就像“情境再现”那般鲜活动人。认真聆听夏老过去的岁月,记录镇江公安历史长河的点滴,是表达后来者的崇敬,也是向他们不谢的芳华致敬!

勤垦交警队:

见证交通管理脱胎换骨

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夏春华,经过6年私塾的“开蒙”,远赴苏州稻香村糖果店当学徒谋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他回到镇江毛巾厂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不久就当选为毛巾合作社的理事委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政治可靠、为人老实、工作勤恳的夏春华,与十多个同事被招入公安队伍。在夏春华入警后的头十年里,可谓经历颇丰,几乎每两年一个岗,经保、政保、政工等岗位都留下过勇毅的担当,周边县市的社会主义教育也留下了他长长的脚印。1969年10月,从市公检法军管会集中“学习班”毕业后,曾任班长的夏春华被委以重任,调入市公安局交警队任指导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镇江道路上的机动车并不多,就两个车队,二十四车队是客车队,二十五车队是货车队,比较常见的是拖拉机、板车和自行车。“大太爷摇摇晃晃,二太爷横冲直撞,三太爷见缝就上,就是那个年代路面交通的特点,一个字‘乱’。”虽然时隔数十年,但当年的顺口溜,夏春华还是脱口而出,他有点得意地介绍:大太爷指大型拖拉机,二太爷是手扶拖拉机,三太爷就是人力小板车。

“最费神的就是死亡事故了,当时没有专门的事故处理单位,警力又不够,大多就是我直接跑,主要的处理措施就是协调经济赔偿,根据不同年龄段商定相应赔偿的数额,最后签订赔偿协议。”夏老介绍,慢慢地,交警队通过招入退伍军人、选拔企业人员逐步充实力量,机构设置越来越规范,职能区分也更加清楚,开始设立宣传组、执勤组、巡逻组、内勤组等业务机构,后来又增设了事故组……1978年6月,公安局成立交通管理科,夏春华任副科长,同时成立的还有车辆管理所。

尽管夏春华与交警的交集只有10年的时间,但谈起镇江交警的成长史,却如数家珍、充满情谊:1950年12月15日,镇江成立交警中队,这也是镇江交警的“生日”;1953年,镇江第一个交通指挥岗亭出现在宝塔路口;1962年,在宝塔路口设置了市区第一座木质圆形红绿灯交通指挥岗亭……

1984年,镇江出现第一台红绿灯自动信号灯。1991年底,专门成立交通事故处理科。1999年7月,镇江150名巡警统一换装,交警、巡警合并为交巡警,是为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2014年5月1日,交巡警支队更名为交警支队。这些年,镇江交警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执法越来越规范,便民服务、微笑执法打造起闪亮的名片。从1969年到2019年,夏老与交警结缘50年,一路亲历了镇江交警由上世纪50年代起步的“红绿指挥旗”,向如今21世纪“智慧交通”不断演变的全过程,边享受改革释放的红利,边沉淀那份厚重的履历。

扎根派出所:

为人民群众当好勤务员

1982年,夏春华又被安排到大市口派出所当所长。“去大市口派出所也是有缘由的啊。当时,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公安处的宿舍楼建在大市口派出所辖区的青云门,经常发生自行车被盗案件,相对敏感,影响也比较恶劣,各级领导盯得紧。整个辖区的治安情况也不算太乐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到了大市口派出所。”

针对自行车盗窃案频发的问题,夏春华在重要点位的出入口专门设置执勤点。在现有警力不足的条件下,注重发挥居委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的作用,由其派员轮流值守,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群策群力换来了理想效果。

夏春华认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是要守土尽责,保一方平安。他经常跟同事们说:“如果我们保护不了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当不了人民的勤务员、保卫者,还要我们干什么?”这些话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看似高远,实则至简,是根植于内心深处警察情愫的外化。

1983年,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展“严打”第一场战役。在这个关键时候,恰好首批警校学员毕业分配,基层派出所的警力得到有效充实,这让夏春华“如虎添翼”。夏老印象很深:“‘严打’形势迫切,正缺人手,所里分下来七八个科班出身的新警。‘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那批新警总体素质不错,像钱建平、赵晓平、许正宏他们现在也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重点人员管理的做法也出了成效,根据平时的材料积累,我们抓了不少违法犯罪分子。”

就这样,夏春华在大市口任职的第三个年头,硬是将一个“后卫”的派出所推向了“前列”,自己也成了“老先进”。

莫道桑榆晚:

不断延续精彩警察生涯

寒来暑往,派出所的十余个春秋转瞬即逝,夏春华在所长的岗位上风风火火、游刃有余。而人生的故事集里,似乎总有一些“桥段”惊人的相似。眼看就快要到“退二线”的年龄了,夏春华却再一次直面组织的“考验”。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警察故事还会在黄鹤山的山腰上精彩继续……

1975年9月17日,受原地区公安处的委托,市公安局成立收容审查站,地址设在南郊风景区的黄鹤山山腰上,建站之初,有18间简易平房的收审号房,可容纳180人。夏老回忆,1989年的一天晚上,时任市公安局局长王荣生和副局长朱龙虎一起来自己家,让他去收审站主持工作,“希望我把收审站抓抓好。”

一番思想斗争过后,夏春华深知自己是一名老党员,组织有需要,再难也要“上”。当即便跟局领导表态,一定尽其所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领导期望。在“从严治警”的同时,夏春华还积极“从优待警”。在夏春华的带领下,他和团队同事们一路奋斗,赶先追优,不久便成为全省的先进,得到了各级的认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94年,夏春华从站长的位置上退休后,就一直担任监管支队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这幅“担子”一挑便又是23年,直到2017年,84岁高龄的老支书才“解甲卸鞍”……

几十年的警察岁月,经过时感觉漫长,回首时却只是瞬间。夏老的故事或许平淡,却历久弥香。

2019-06-18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651.html 1 3 夏春华:岗位多变 担当不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