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4日
第06版:警方

顾西蒙:

一生无悔 拓垦刑技沃土

顾西蒙在比对指纹

1994年,江苏省公安厅专案侦查工作代表合影(第二排左二为顾西蒙)

上世纪80年代末,顾西蒙(左一)在高资勘查案发现场

本报记者 杨佩佩 本报通讯员 戈太亮

【人物简介】

顾西蒙,男,1963年1月出生,现任市公安局二级主任。198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担任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三中队痕迹技术员、副中队长,刑警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支队长助理兼一大队大队长,京口分局副局长,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政委。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嘉奖7次,1997年全省刑事技术先进个人,2000年镇江市优秀刑事民警,2006年度省厅科技强警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类二等奖,2008年全省十大刑事技术标兵……

顾西蒙是镇江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至今我只做过一种职业,就是刑侦;至今我只干过一件工作,就是破案。”说起自己的老本行,有着30多年刑侦工作经验的顾西蒙满是自豪。打开他的抽屉,一本本泛黄的刑侦笔记,是多年来他的一笔不可割舍的“财富”。在他看来,“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沿着他的足迹,一段刑技变迁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与者: 第一次“单飞”破获杀人案

顾西蒙,无锡人,1981年参加高考被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刑侦专业录取。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担任痕迹技术员。“1983年镇江升格为省辖市,原镇江地区行署公安处刑侦科和原镇江市公安局刑警队组成镇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1994年升格为刑警支队),我就进入大队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

谈起刑侦生涯里最难忘的一起案件,是第一次“单飞”亲手破获的杀人案。1987年3月8日凌晨,丹阳一农村小卖部内发生一起杀人案,现场勘查结束后,其他技术员都上别的任务,留顾西蒙一人在专案组甄别现场痕迹。“虽然我已经做过不少痕迹鉴定,但让我一个人负责杀人案件的痕迹比对还是头一次,心中不免忐忑。”为此,顾西蒙每天在专用放大镜上一趴就是10多个小时,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10多天的比对,终于比中了犯罪嫌疑人。

“我三步并着两步跑向专案指挥部,想着赶紧把比对结果告诉大家。”然而,快到门口时,顾西蒙又犹豫了,怕看错的他又认真仔细做了比对。确认无错后他第二次来到指挥部门口。此时全体参战人员正在开碰头会,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着案件的侦查方向、范围,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人命关天,万一我真比对错了,就会干扰案件的侦破。”站在指挥部门口的顾西蒙又一次退了回来。找了一间安静的屋子缓了缓,把所有检材、样本再次捋了一遍,肯定不错!第三次来到指挥部,他鼓起勇气推门进去,报告了比对结果,犯罪嫌疑人很快被抓获,案件得以告破。

亲历者: 从“苦刑侦”变为“信息导侦”

顾西蒙坦言,工作之初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已开始高速发展,刑事案件开始高发,尤其是命案等恶性案件猛增。但当时公安工作尚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阶段,条件很差,刑侦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破案运用的是传统手段,依靠的是人海战加疲劳战。“我们的侦查员们跑断腿、磨破嘴,挨家挨户走访、排查,一条条线索查证,一个个嫌疑人甄别,一直要工作到晚上群众家家户户关门休息了,专案组的干警们才能坐下来汇总一天的工作情况,分析案情,研究布置下一步的工作,结束时多半已是后半夜甚至凌晨了。”

顾西蒙认为,公安信息化建设发端于刑侦,是刑侦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倒逼刑侦开展信息化建设。就说最简单的信息传递,现在只是点击一下鼠标、键盘的事,在当时却是一项费神费力的工作。

“比如值班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各类信息的传递。我刚工作时值班可是个苦差事,每天除了接报警外,还有大量的协查通报、通缉令之类的信息要上传下达,尤其是晚上,一组人负责打电话给县、区,一圈下来嗓子沙哑。而另一组人负责骑摩托车、自行车把各类通报送车站、码头、卡口和联防组等,几乎把镇江兜了个遍,一圈下来基本是天都快亮了。”顾西蒙说,破案需要大量的信息,当时的信息都是零碎的。

1985年,市公安局引进第一台计算机和第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是情报中队,刑侦信息化建设由此逐步走上快车道。通过30多年的建设,公安信息网络已延伸到公安工作的每个角落,如今,不仅是侦查破案,信息化已普遍运用到执法办案、行政审批、社会管理、为民服务等各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已成为每个民警的基本技能。

见证者: 刑事技术有了大变化大发展

刑事科学技术又称为法庭科学或司法科学,是为破案提供条件、为诉讼提供证据的一门自然科学和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顾西蒙到技术中队工作时,中队设有法医、痕迹、警犬等7个专业,但尚属初创阶段,技术人员少、文化层次低、装备落后,连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如当时最“高大上”的理化实验室,器材主要是一些瓶瓶罐罐,检验方法主要靠“爬玻璃”(专业人士对薄层层析检验法的戏称),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痕迹专业更是一只放大镜一把手电筒两把刷子“闯天下”。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大家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为破案、诉讼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市刑事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痕迹专业引进了一种痕迹显现新技术,效果很好,但没有专用设备,温湿度、时间都不易掌控。“装备差就自己动手做。”顾西蒙笑着说,他和同事们仔细琢磨工作原理,画图纸,买材料,找工厂加工,反复试验,忙活了几个月,一台毫无仪器感的痕迹熏显器诞生了。从此痕迹的显现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在破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技术员都会因陋就简地搞一些小发明小改革,小到各种操作工具,大到法医解剖台,甚至彩色照片冲扩设备。刑事技术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直至1993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赠送给技术中队一台自动熏显柜,这台自制熏显器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市公安局添置了一台大容量熏显柜,2008年又装备了一套大空间熏显系统,实现了熏显全过程的电脑控制,小到一个纽扣,大到一辆汽车,都能显现出满意的痕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装备不断被引入到现场勘查、痕迹物证发现、显现和固定提取之中,2018年建起了光学实验室,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形成了一套从物理、化学检验到光学无损检验的完整体系。”

刑事科学技术30多年的历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镇江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各个专业都建立了标准的专业实验室,装备上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检验方法实现了从常规物证向微量物证,从定性向定量,从种属检测向个体识别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科技人才队伍,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加入了刑事技术队伍,多名同志入选公安部青年人才库,这才是镇江公安事业的宝贵财富和刑事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每一个时代,更有属于这一代人的责任。顾西蒙作为一名老刑警,勇敢地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恪尽职守,踏踏实实,以热血书写青春赞歌,用忠诚守护万家安宁。

2019-06-04 顾西蒙: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647.html 1 3 一生无悔 拓垦刑技沃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