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朱莹
“我认真看了好几遍。文件出台很及时,丹阳是一个企业密集的城市,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很有必要出台这个文件。”
“这个文件,就像一把开启政商交往关系的‘金钥匙’,把政商关系的‘亲’‘清’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告诉大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
这个文件,是前不久丹阳出台的《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13日,《丹阳下发“通行证”规范政商交往》报道经本报刊发后,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更吸引了丹阳数十万人的微信、微博、QQ围观转发。
亲企“安全区”,突破政商交往7种束缚
《意见》的“正面清单”共7条,其中“鼓励正常交往”有4条,重点对政商交往中参加活动、公务用餐、后勤保障3类行为做出指南。
“以前,只要提及服务企业,个别公职人员总是心有余悸,原因是不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丹阳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合会党组书记刘绛昊认为,“正面清单”的7条行为,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亲企的“安全区”,突破了政商交往的7种束缚,为服务企业的公职人员指点迷津,告诉公职人员如何亲企业,如何服务企业。
“正面清单”明确指出,公职人员可以参加行业商(行)会或企业举办的座谈会、茶话会、年会、考察调研、经贸交流等相关的经济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表示,以前,公职人员怕踩“红线”,很少甚至拒绝参加企业的这类活动,“其实,我们企业希望公职人员多来企业走一走,聊一聊,真正了解企业发展的困难在哪里,需要怎样的帮助。”
以前,公职人员在上门服务企业时,到了饭点,因为担心违反相关纪律要求,出去自己解决,这样固然清廉,但这一来一回地跑浪费很多工作时间。对此,刘绛昊认为,有了亲企“安全区”,公职人员与企业可以按规定标准相互提供公务用餐,此举更可促进政商关系的融合。
清己“警戒区”,划清政商交往9条底线
《意见》的“负面清单”上,纪律“红线”亦清晰,包括首问负责制、涉企执法、索取利益、违规违纪接受企业活动安排、为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九条不准行为。
作为处于服务企业群众、优化营商环境前沿的丹阳市行政审批局,如何看待清己“警戒区”?丹阳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尹核威表示,《意见》的每一条都是干货,对行政审批局而言,既要“亲”又要“清”,要全力服务好企业,也要划清底线,规范双方行为,通过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过去,相关规定较多侧重于公职人员这一方,要求公职人员必须洁身自好、廉洁自律,较少引导企业人员廉洁诚信从业。
刘绛昊认为,表面看来,“负面清单”是对公职人员划出了政商交往的底线,反过来,也是对企业人员廉洁诚信从业的一种引导。公职人员与企业人员犹如政商关系的两个“轮子”,相互依存。“只有两者共同发力、协调互动,才能让企业与公职人员交往中,在‘清’的生态中亲密有度,在‘亲’的氛围中清清楚楚。”
设置“监督卡”,评分结果纳入个人考核
记者发现,《意见》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情况以及正负面清单执行情况,将列为领导干部年终“五述”的重要内容。(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