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
第012版:紫金泉

清代翰林吉士瑛

“父子进士”匾

《重修丹阳县志》吉士瑛记载

吉士瑛文章落款

吉士瑛画像 图:卢政 提供

文/卢政

在清代,丹阳吉氏曾出过“一门三翰林”的盛事,其中吉梦熊、吉梦兰两人为“兄弟翰林”,吉梦兰、吉士瑛两人为“父子翰林”,这在古代确实罕见,尤为荣耀。而吉士瑛则是丹阳吉氏第五个进士。吉士瑛(1753-1819),清代官吏,诗人,书画家。字伯英,号玮堂,丹阳吉氏18世吉梦兰长子。

求学路上遇大师

吉士瑛虽出生于书香世家,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渐落,生计困难。然而他秉承家风,进入私塾苦学,志在功名。年十七(1769),偶遇机会,受知于学使彭云楣先生,大大开阔了胸襟。

这位先生是大学者,名为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号云楣。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江西南昌人。初为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因才干出众,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异想逸材”,历任礼、工、户、兵、吏五部尚书,及《续三通》馆、《四库全书》馆、《清会典》馆总裁,协办大学士。在朝有“智囊”之称,朝廷礼仪、制度等重大著作多由他裁定。乾隆三十七年(1772),兼任四库全书之副总纂。彭元瑞与其父廷训、弟元珫、子翼蒙,一家三代四人皆为翰林。与蒋士铨合称“江右两名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彭元瑞出任江苏学政,在职三年,在江苏大地留下了足迹。也与吉士瑛结下了师生情谊,为其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吉士瑛获益匪浅。

乾隆三十九年(1774),吉梦熊先生督学闽中,携22岁的侄子吉士瑛同往,侍从校阅,“甚嘉赖之”,吉士瑛成了吉梦熊的得力助手。两年后,母亲讣音至闽,吉士瑛星夜驰归,回丹阳料理丧事,重择新茔,将母与父合葬于丹徒凤游山麓。

守丧期满,赴应岁试,获得第一名,更加发奋淬砺学业,大志在胸。时值梦熊先生丁内艰回丹阳,过江主持扬州安定书院讲席,士瑛随往扬州,肄业于梅花书院,深受山长茅元铭先生器重。

乾隆五十三年(1788),梦熊先生见士瑛学业日精,助其援例贡入太学。来年(1789),士瑛在顺天乡试中考中举人。主考官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孙士毅、工部右侍郎邹奕孝、内阁学士图敏,房师为户部郎中、后官大学士卢荫溥。嗣后,士瑛又六次参加会试,虽然失利,立志弥锐,不言放弃。嘉庆七年(1802),士瑛终于考中进士,列于3甲46名。主考官都是显赫人物,总裁为礼部尚书纪晓岚、左都御史熊枚、内阁学士玉麟、内阁学士戴均元,房师为编修苏兆。

为官新城显才干

当年五月朝考入选,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50岁。他乞假回乡省墓,邑人荣之。

嘉庆九年(1804),圣驾临幸翰林院,士瑛侍宴赋诗,文采飞飏,皇上非常满意,赐御制《味余书屋全集》一部,端砚一方,玉杯一只,茶瓶一对。“味余书室”是嘉庆帝的书房名。《味余书屋全集》是嘉庆皇帝的诗文集。嘉庆五年刻成。正文40卷,目录4卷,随笔2卷。收诗3200余首,文100余篇,随笔52则。内容为作者书斋生活以及随乾隆皇帝出行纪事之作,包括纪景、怀古、祝贺、赠送、问候、送别、怀念、随驾出行、自勉等方面,不乏纵论古今、阐发经史的力作。这些诗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表明其学识与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于未来守成继业已做好思想准备。这年冬,吉士瑛散馆后协修《词林典故》一书。

嘉庆十年(1805)四月,皇上亲临勤政殿听政,引见壬戌科散馆人员。得旨,吉士瑛与何兰汀、朱玉林等二十五人“着以知县即用”。吉士瑛被派任山东新城县(今桓台县)知县。这是他出京所任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新城县位于山东中部偏北,淄博北部,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地带,于宋绍定元年(1228)所置,清代隶属济南府。到了新城,吉士瑛力布德政,广为善事,做出了业绩。

最著名的事是修缮崔公书院。崔公书院创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有讲义堂三楹,旁设厢房各三楹,置田28.3亩,旋废。其后屡修屡败。乾隆十八年(1753),复建崔公书院。书院分经、蒙两馆,并增置土地551.5亩,其中水荒地439.5亩。嘉庆九年(1804)和十年,又两次拨入水草地584亩,崔公书院有了较大规模。吉士瑛到任后注重教育,见崔公书院房舍破旧倒塌,费用入不敷出,学风散漫,遂大规模修缮,扩建书院宇舍,于嘉庆十三年完工,面貌焕然一新。再延揽名师讲学,士风蔚起,士民称许。该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嘉庆十二年(1807),因西北军需在全国协饷(包括甘肃与新疆地区在内,简称“甘饷”),任务繁重,为了国家需要,吉士瑛奔走乡间,了解情况,合理分摊,备尝辛苦,终于完成了协饷任务。

吉士瑛在新城还有一大功绩,即倡修望湖楼,使之成为新城一景。望湖楼在起凤镇鱼龙村。明嘉靖年间,兵部员外郎杨仲芳过境,泛舟马踏湖,赏景赋诗,传为佳话。后多有雅士闻迹至游,览胜追古。嘉庆十三年(1808),吉士瑛倡议在望湖台上建望湖楼,遂成胜迹。此楼属高台层榭阁式造型。台基上为三间砖木结构楼阁,后面和东西两面均为回廊,造型雅致。透过廊窗可环顾湖光水色。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三面环水,清流萦绕,很有苏州沧浪亭之姿。登楼环顾,能俯瞰马踏湖,远眺会城泊。可惜岁月沧桑,此楼今已不存。

由于学问博洽,文章华敏,嘉庆十三年,吉士瑛荣任山东乡试同考官,拔得榜首张士钦等六人。此后,又专被委派阅“四氏卷”,所拔皆夙有文望者。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初一,皇帝以吉士瑛“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特敕授文林郎。吉士瑛为政宽简,遇民间争讼、审讯处理时,必委曲开导,从不假手书吏。又倡率绅士兴义举,劝垦荒田,发展经济,以助课税。

嘉庆十八年(1813),皇上追思甲子年(1804),亲临翰苑,诸臣进献诗赋之事,“特沛恩纶”,吉士瑛再次得到嘉奖。这年秋,再次担任山东乡试同考官,拔得鲁增等六人。乡试结束,曹州有逆匪滋事,他组织官兵屯积粮草,承办车马火器,守城护民。为了使老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凡官兵过境捐廉供给均不扰民。事平,因军功加一级。他任新城知县十年,自奉俭约杜绝浪费,民无怨言。

治理冠县口碑佳

嘉庆十九年(1814),新城任职期满,吉士瑛回京。离任之日,新城的老百姓焚香叩送,有的父老子弟一直送到省城。当时有人将他比作汉代的并州太守郭伋(字细侯)。

嘉庆二十一年(1816),吉士瑛奉旨调补冠县知县,新城人闻知,到省城请求让他返任,但上官“以格于例不允”。这年秋,他复充山东满汉同考官,得汪天佑、阿敦保等六人。

在冠县,吉士瑛处置政务一如治理新城,工作有声有色。嘉庆二十二年(1817)夏,邻境多水,朝廷派员来山东查勘,过冠县时问:“境有水灾否?”民答曰:“贤使君在此,不忧岁也。”这一年,冠县庄稼正常成熟,民心稳定,这都是吉知县处置有方所致。自从逆匪滋事后,官府捕捉其党羽,报功者甚多,冠县还有百姓被诬。对此,吉士瑛有功也不邀功,对被诬之民必为之昭雪。

吉士瑛政绩班班可考,然他低调处之,从不炫耀。平生天性恬淡,意气平落,俗事皆不介怀,兢兢业业当好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六月,吉士瑛心力交瘁,卒于任所,享年67岁。灵柩运回丹阳,葬于北门外上庄箬帽山。吉士瑛娶乾隆辛卯科举人候选知县林邓材公女为妻,生一子 :钦让; 一女, 适埤城太学生杨明远。

文章书画长流芳

吉士瑛能文善诗,著有诗文集《诵芬堂集》。诗有宗法,《曲阿诗综》录二首。其中《春日陶然亭次友人韵》诗云:“桃李嫣然态,山亭自酿春。壶觞聊避俗,风景亦还淳。作客增离思,逢花似故人。长吟诸友句,百感又成新。”语句清新朴实,陶然亭场景跃然纸上,引人遐想。

家谱中存文二十八篇,主要是赋,谱序,传记,行略,寿序,其中谱序达7种。吉士瑛又精通书画,书法学颜鲁公,颇得其骨力;画以松著名,同时代有眭思永善于画竹,马嘉骏善于画葡萄,故当时有“吉松、眭竹、马葡萄” 之谚。

道光二十七年,吉士瑛的同榜进士,生前好友,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为之作传记,载于家谱。

2024-07-0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17160.html 1 3 清代翰林吉士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