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第013版:紫金泉

文林郎朱献醇

《句容县志》墓铭碑

《句容县志》乡贤记载

《句容县志》轶事记载 图:朱国平 王铁牛 提供

《朱氏族谱》朱献醇撰序

《朱氏族谱》朱献醇家训

文/朱国平 王铁牛

在景色秀美、民风淳朴的句容东部朱古隍村,繁衍着朱熹后裔。朱姓氏族历代以来,科甲连绵,簪缨显赫。到了清代,朱古隍村朱氏更有“元魁世家”之称。解元朱献醇,更是冠盖句容,光照显彰。

出名乡里

据朱古隍村1948年编修的敦本堂《朱氏家谱》记载,朱献醇,字亮工,号鹤湄。朱献醇为朱古隍开基始祖万七公的第17世孙,朱熹的24世孙。

朱献醇从小聪慧,8岁时就擅长写文章。父亲朱和宇,看到聪明伶俐的儿子,内心相当高兴,常摸着朱献醇的头说:“这孩子一定能振兴我家。”朱献醇到20岁就位列诸生,“随食饩学,使者屡拔冠军”。朱献醇成为享受廪膳补贴的廪生,受到学政多次表扬。朱献醇26岁时,受学于濑江马甸臣。马甸臣经常对人讲:“华阳这地方的朱氏理学,有继朱熹之后崛起的,就是朱亮工这个人。”

乾隆版《句容县志》记载了朱献醇的几件轶事。

马甸臣带朱献醇游学期间,不巧患上足疾,不能外出。马甸臣不想耽误朱献醇的学业,安排朱献醇和他的两个儿子马云、马章寄食于邑北的“雪浪庵”。他们在庵中认真学习,互相砥砺。庵中有棵桂花树,刚到二月份就半边开了花,芬芳四溢。有一天,僧人在黎明前起床打扫庭院,他从没看到庵中的桂花在二月开花,惊奇不已。僧人从树上折下一枝,放在鼻下闻着,喃喃地说:“先受此花者,当获售。”无巧不成书,朱献醇这天听到僧人的祝语声,随即开门,看到僧人手捧桂花。“僧拜称贺”,僧人对朱献醇道喜祝贺。这年,朱献醇得乡试第一。

有一年,“句容有好事者,请仙问南元属何郡邑?”乩判云:句裹梅花白雪诗,曲中滋味无人知。朱衣暗地将头点,家住河东五柳西。当时大家都没能领悟到什么意思,等乡试揭晓名单后,才知藏头诗有“句曲朱家”四字,真是神验。

又据宣颖(字茂公,句容县崇德乡人。生于明末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拔贡。为名门之后,以孝行闻名)编撰的《南华经解》记载:朱献醇与宣颖、张芳是同学、好友。宣颖为《朱亮工文稿》作序,认为朱亮工在同窗中首倡经学,提倡儒学。朱献醇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自叹不遇,而是以学行自信。后果然中举,其文章风格“飞动浑脱”。

清顺治十一年(1654),官府派蓝、石两学使来句容试士。“蓝、石二公,分上下江,以元所出判荣辱,君果抡元。”朱献醇得乡试第一名。朱献醇本名朝干,后请更名“献醇”。乡试后,朱献醇更博览群书,文章更加雄深雅健。大家都称道他,说他可以与癸未(1643年,清太宗崇德八年)鼎元杨冰如、辛丑(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鼎元马章民并列。

政绩显著

朱献醇上京应试时,“当事俱欲罗至门下,醇方正不阿”。朱献醇生性淡泊名利,有朝臣想将他招致门下,但朱献醇刚正不阿,一概拂袖而去,头也不回。有人以此批评他,他说:“我怎么能因为一个科举名第,而毁了自己的名节?”

朱献醇不仅喜欢读书,也精通诗文,落笔压倒元稹、白居易,然而不屑于雕章琢句。康熙二十一年(1682),朱献醇“七试踬于春官”。朱献醇在礼部会试中7次受挫,但他却坦然淡定不放在心上。后朱献醇经过考试和选拔,被朝廷任命为四川射洪知县。

清代时的射洪县隶属于四川遂宁府,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县境内有射江,山高林密,且属“兵后地荒”、地瘠民贫之地。朱献醇上任后,督促当地乡民务农养蚕,劝勉开垦荒地,教诲孝悌之礼,大力推行诗书教化,“居官清廉,政绩懋著”。

朱献醇四个月执政下来,全县一切有条有理。但他却不能适应水土,又因年岁快到六十,感染生病后难以痊愈,只得以病告归。四川府郡中丞韩公、方伯王公,知道朱献醇的政绩,挽留不了,特地派遣属员护送朱献醇出境。

这里有个插曲故事。朱献醇只带了一两个仆人去四川射洪县任职,他母亲及何夫人在家里时常念叨他。两个女人在家放心不下,就派家丁从陆路到四川射洪县去看望朱献醇。可等家丁到四川射洪县境后,看到路口和桥头巍然屹立着邑侯朱公的“去思碑”。家丁看到“去思碑”碑刻,大吃一惊,认为是主人朱献醇出了什么事。经打听,才知是当地百姓对朱献醇的离任有思念之情,竖碑纪念他。此时,朱献醇“已下三峡,溯潇湘鼓棹而南矣”。朱献醇回到朱古隍村后,身体逐渐恢复。

桑梓情深

朱献醇居乡期间,以理学倡于乡里。亦曾条陈本邑徭役、赋税诸多弊病,为人所敬。

“句邑陋习,每里岁举区头一人。”句容在旧时有私下每年推举一名“区头”的陋俗,承担赋税与傜役的催缴任务。由于句容地处丘陵山区,土地瘠薄,大旱灾之年,农民基本颗粒无收。上级官府催逼,区头因征收不到粮食,不到半年就得破产,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来应付差事。“犹不给君告县,以扫除之。”朱献醇看到这种情况,义愤填膺地跑到上级官府,禀明事实。朱献醇还通告县里,将官府条例刻在石碑上,永远禁绝“漕粮旧贮”。

句容龙潭百姓为“陆运”所苦,并且奸猾的胥吏“索钱,不允交兑”。即不允许百姓抵换代替服役,有些年老体弱的人,外出陆运途中,渴了喝冰,困了躺在雪地里,且不让回家。朱献醇“毅然与邑人条陈利弊,窦绝风清”,竭力请求地方官府免除苛捐杂税、劳民役人。句容人都对朱献醇感恩戴德,朱献醇五次被推举为乡饮礼的大宾。

传承家风

朱献醇育有五儿(埱、埴、堳、堉、垣)六女。长子朱埱,字芝山。19岁时为诸生,“试第一,食饩。至性过人。自父母昆弟及于宗族乡党,无间言。”康熙丁酉年(1717)逝世。四子朱堉,才智过人,有五官并用之奇。可惜弟兄两人“俱不永其年”。朱埴,严文让榜,任行人司协理、礼部仪判司,雍正十三年恩诏颁山东。朱献醇以子朱埴赠行人司行人。朱垣以抱义敦仁、言坊行表由岁贡应雍正十三年诏举孝廉方正,钦赐六品顶戴。

朱献醇侍奉双亲很孝顺,孝友事例,感动一乡,子孙也耳濡目染。朱献醇的第五女,嫁给生员宣球为妻。结婚6年后夫亡,朱氏女27岁孀居。朱氏女看到家中公婆年老,千方百计供公婆吃穿,冬天宁可自己少穿衣服,也要给公婆增加絮袄,还变卖嫁妆为公婆治病。“入继犹子崧,延师教育,及于婚娶,皆朱拮据而成。三孙林立,克承父后。”朱氏女70岁而终。

朱献醇告诫子孙,“汝辈读书,莫只博得几句好看话。说忠说孝,究竟一些也做不出。生平学问,是将圣贤言语,件件讨一实落。”朱献醇优游林下20余年,“杜门无事时,命诸郎濡笔和墨,有所得辄画之。岁月已久,积成巨轴。持身善世之规,皆足以垂立教。”

据朱古隍村1948年编修的敦本堂《朱氏家谱》记载,朱献醇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撰有《解元公建祠序》《解元公祭祠规例》《家规八款》《宗约十六条》等。

朱献醇撰写的家规八款和宗约十六条摘录如下。

家规八款:孝亲、友爱、禁赌博、止盗贼、禁奸淫、止呈告、禁酗酒、崇节俭。

宗约十六条:修谱系、虔祭享、护祠宇、理国税、守祭器、谨坟墓、敦孝友、尚睦姻、重任恤、正族体、勤务本、教节俭、惩败类、黜异端、兴文教、劝争讼。

朱献醇享年78岁。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三,晋赠朱献醇为“文林郎”(正七品知县)。据乾隆版《句容县志》记载,朱献醇去世后,墓在县西油榨村西南隅大佳山。知府陈鹏年为他的墓作碑记,铨部王澍为他作传。

2024-05-20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10013.html 1 3 文林郎朱献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