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3日
第009版:名城周刊·妙高台

范仲淹在润州

范仲淹像 图:林敏 提供

范公桥

文/林敏

宋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上“百官图”,揭露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进用者多出其门”,并“为四论以献”“大抵讥议时政”,被贬知饶州,景祐四年十二月,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自饶州徙知润州。

润州句容的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范仲淹于宝元元年(1038)二月才到达润州。“丹阳太守意何如,先谒茅卿始下车。”他到润州还没有下车,便登览茅山,写下了《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的诗篇。范仲淹到润州任上不久,就向皇帝呈送了谢表,再次申说自己“竭诚报国,弗钳口以安身”的志愿。他赞同孔丘“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的观点,提醒仁宗:“进退群臣,听决大事,皆出于君上。”并坚定地表示要忠于朝廷,“长怀霜洁”。

范仲淹的正直敢言和政治声望,令一些人非常害怕,他们担心范仲淹这次调任后,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便向仁宗进谗言,诬陷范仲淹,仁宗勃然大怒,下令将范仲淹流放岭南,参知政事程琳极力为范仲淹辩护,仁宗醒悟过来,范仲淹才得以幸免。

范仲淹见甘露寺内纪念曾三刺润州的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奠堂过于狭小和简陋,便改迁到南楼,并刻《唐书》中的《李德裕传》于堂内,供后人观看,他非常欣赏这位晚唐时期的名相,赞颂李德裕“才大名高”。李德裕有《述梦诗》四十韵,刘禹锡在历阳曾有和诗。范仲淹为《述梦诗》作序,因刘禹锡而论及八司马。他说:“刘禹锡与柳宗元、吕温数人,坐王叔文之党,贬废不用。览数君子之述,而理义精密,涉道非浅。”他认为八司马都是忧国忧民的贞士。

范仲淹觉得润州这座古城美丽而又繁华,写下了《京口即事》诗:“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范仲淹在赞叹京口之余,反思六朝衰乱史实,对当今升平之局予以充分肯定,全诗格高气豪,全无迁客去国之思,更非一般吊古伤时者可比。

润州是风景名胜区,范仲淹在这里与一位识上人相逢,作《送识上人游金山登头陀岩》:“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来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疑师得仙去,白日上蓬莱。”诗写得极有气势,把金山的风景特色表现得十分动人。

范仲淹的老友滕子京、魏介也为润州的江山胜景吸引来到这里,魏介在饶州曾和范仲淹见过面,与魏介相别时,范仲淹曾赠诗:“江上高楼欲千尺,便从今日望归舟。”感情是很深的。滕子京的母亲,安葬于九华山,范仲淹为作墓志。这时,滕子京和魏介一起,经过丹阳,双双来访,范仲淹有一首五古《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访丹阳郡》:“长江天下险,涉者利名驱。二公访贫交,过之如坦途。风波岂不恶,忠信天所扶。相见乃大笑,命歌倒金壶。同年三百人,太半空名呼。没者草自绿,存者颜无朱。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区区……”范仲淹的这首诗开始讲他们的交情,接着说同辈的遭遇,把他的胸襟、人格和盘托出。

这年五月,叶清臣被任命为江南转运副使,八月到达润州。这年年初,皇帝诏求直言,叶清臣随即上书,说皇帝“御臣之术未合治体”,以至于“大臣秉政,专制刑爵”。叶清臣与范仲淹相会正值中秋,范仲淹有诗:“天遣今宵无寸云,故开秋碧挂冰轮。诗人不悔衣沾露,为惜清光岂易亲。孤光千里与君逢,最爱无云四望通。处处楼台竞歌宴,的能爱月几人同。”这诗把议论全融化在情景之中,融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范仲淹在润州一年多,到处施济于民,为百姓做好事。他积极兴办教育,建立新的学宫,用自己田庄的收入买经史传疏课诸子弟;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博闻强识,为“一时儒宗”,宝元元年八月,范仲淹给李觏写信,聘请他到润州郡学来任教,信中为李觏设想周到,如对方携家而来亦必有妥当安排。殷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所荐举的通判向约,观察推官许渤都是一等一的好官、清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得老百姓爱戴。

润州东门的关河上有一座竹子搭的小便桥,小孩过桥经常掉进河里,淹死人的事也时有发生,范仲淹知道后非常着急,决定捐献俸银,再募善款在关河上建一座石桥,桥建成后取名“清风桥”,老百姓十分感激,称之为“范公桥”。

2024-03-2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01734.html 1 3 范仲淹在润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