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3日
第008版:名城周刊·紫金泉

承载厚重历史的相伯图书馆

北碚相伯图书馆

改建后的奕住堂 图:王铁牛 提供

《申报》报道丹阳图书馆

马相伯

马相伯史迹纪念馆

文/王铁牛

1851年,年仅12岁的少年马相伯,心里早就有到外面看看的愿望。他曾听人说,上海是个大地方,有天主教堂,不仅可去那里见到大世面,还能学到许多知识。马相伯就瞒着父母,只带了平时积攒下的几块钱,从镇江跟着内河上的货运船,独自跑到上海。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

马相伯出生在丹阳一户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到上海后,去法国耶稣会办的圣依纳爵公学求学。此后,马相伯相继升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马相伯学贯中西、通晓8国外语,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教育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和宗教界爱国领袖。他以一己之力创办了震旦、复旦两所著名大学,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参与创办辅仁大学。

马相伯从小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对内团结,对外抗战”;不断向国民政府呼吁“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人民尊敬称他为“爱国老人”。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发出贺电,赞马老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政府颁发褒奖令,赞马老是“民族精英,国家之瑞”。近年来,马相伯的人生价值和大师品质已被各界人士重新发现,被誉为“大家的大家”。

马相伯的百年人生历程,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国人先后建立有多个“相伯图书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而应时时缅怀,念念不忘,岁岁感恩。

复旦初期的相伯图书馆

当初的相伯图书馆,是为了纪念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马相伯而建。

复旦大学前身是复旦公学,创建于1905年,当时还没有图书馆,只有一间房屋作为阅报室。1912年,学校迁至徐家汇李公祠,利用戏台陈列少量图书报刊作阅书处。1918年,复旦戊午级学生在毕业前夕集议每人捐款2元购置图书,成立戊午阅书社,复旦大学始有公共阅读空间。后来由于学校逐年添购图书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赠,藏书渐多,此为复旦图书馆雏形。

1922年春,大学部迁江湾,图书室设于复旦校董黄奕住建的“奕住堂”楼下,占屋不过两间。1929年将原有奕住堂增建左右两翼,成工字形大厦,全部楼上下,均扩为图书馆之用。至1937年,增购书籍数万册,规模日宏。

抗战时的相伯图书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中图书幸于事前迁至安全地址,旋奉部令内迁,因与大夏大学组织联合大学,在牯岭开学,其时淞沪抗敌,交通濒危,乃将一部分图书,用小汽轮运至镇江,再转九江,迁牯岭,再迁重庆。

1938年秋,迁川的复旦大学于黄桷镇租赁平房一幢,三开三进,前后共九间作为学校图书馆,内分书库一间、参考室一间、阅览室三间、杂志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可容纳百数十人的阅览。

1939年,马相伯病逝越南谅山。复旦大学校董会、复旦同学会发起组织马相伯先生纪念委员会,于右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力子、叶楚伧任副主任委员,募款建造相伯图书馆。经商定,拟在北碚复旦大学内建“相伯图书馆”,以作纪念。委员会向执政当局及社会各界发函,邀请列名赞助。先后得到蔡元培等100多位社会名流的回应。当时建筑经费拟向社会募捐,目标20万元,其中10万元作建筑费、5万元购置图书,5万元出版马氏遗著。

复旦大学向各地校友会及校友发函,请他们协助母校募集相伯图书馆建筑基金。因宣传广、声势大,赞助人得力,抑或因马相伯之名望,募捐活动很顺利。至1940年6月,半年时间就基本达标,其中金融界出了大力。初因营造商投标标价过高而被建筑委员会废决,后物价逐日猛涨,纸币成倍贬值。校方无力顾及而延至1941年7月,相伯图书馆开工后,时建时停。校长吴南轩呈文教育部请求补助,未获此款项。资金断裂,相伯图书馆暂时成了烂尾。

1943年3月,章益受命出任复旦大学,再次呈文教育部,教育部同意校方向银行贷款300万,作建筑校舍之用。8月,相伯图书馆竣工,复旦大学在北碚有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

建成的相伯图书馆系“工”字形建筑,由于右任题写馆额。楼下左右两翼为普通阅览室,中间为借书处,后连书库。楼上中间为杂志参考室、编目室及主任办公室。左右两翼有房八间,分配给经济、银行、史地、新闻、土木、社会、统计等研究室。

丹阳相伯图书馆

民国时期,丹阳县先后建立过通俗图书馆、丹阳县图书馆和相伯图书馆。

丹阳县图书馆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馆址在城内文昌阁旧址,藏书3700余册。1936年,丹阳旅沪同乡会常委董肖蓦、韩景琦因对家乡图书馆办理不善,曾晋谒97岁的丹阳旅沪同乡会会董马相伯,请教办馆良方。“相老慨允举其藏书,赠予图书馆,充实内容。”

董肖蓦和韩景琦听了相老的承诺,愿将自己在沪的“乐善堂”藏书8700多册,由丹阳旅沪同乡会转赠丹阳县图书馆,立马与丹阳教育局局长秦蔓园联系。秦蔓园与地方官绅商定后,决定将原有丹阳图书馆扩建,并改名为丹阳“相伯图书馆”,以垂永久。秦蔓园分函聘请丹阳县长江恢阅,以及丹阳各界名流士绅姜证禅、吕凤子、戎法琴、林立山、胡尹皆、裴元鼎、贺云生、戎英夫等20人担任理事。

1936年6月17日,丹阳相伯图书馆第一次理事会议在上海举行,推选姜可生为理事长。秦蔓园、董肖蓦、韩景琦、刘哲民为常务理事。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检察院院长于右任、北平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充任名誉理事。

1937年5月下旬,丹阳旅沪同乡会祝寿代表团进京参加马相伯会长的98岁寿辰庆典,提倡“各界人士与相老有雅故者,以参加祝寿精神而来赞助相伯图书馆”。所赠图籍中,有马相伯出使朝鲜的《高丽日记》1巨册,还有康有为未刊行的著作数卷,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马相伯在捐赠藏书的同时,寄语家乡的人们:一、过目成诵,使人们的天才。读书得闲,在人们的学力;二、兀兀穷年,方知老夫手不释卷的回味;三、钻在故纸堆中,要活读才免做蠹鱼;四、学海茫茫无梁筏,留心我下的苦功夫,便知所有的抉择;五、有些书成了海内外的孤本,应该珍惜,更加要勤读。以上短短五条,可以说是马相伯一生读书心得,很值得后学体味。

马相伯捐赠的图书有20余箱,运到丹阳后,存放在刘哲民丹阳家中后园的防空壕内。虽然逃过了日寇敌机轰炸丹阳城区时一劫,但是却没能逃过日伪分子的阴谋诡计。所赠图书遭敌忌,加之刘哲民在丹阳创办《新生报》宣传抗日,激恼了敌伪分子,最终,这批图书连同刘哲民家其他图籍、房屋一并被焚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丹阳县准备重建“相伯图书馆”。马相伯的学生及好友于右任、柳亚子、邵力子等人积极倡议,李宗仁也表示给予赞助。但终因计划宏伟,经费筹措无方,而未能实现。

近年来,邑人虞瑞泰怀揣浓浓的家乡情怀,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不忘弘扬地方文化,成立了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建立了马相伯史迹展览馆,全力打造相伯文化,马相伯的“名人效应”得到彰显。丹阳市人民政府及时修建了“马相伯路”,命名了“马相伯高级中学”“马相伯实验学校”等,当年马相伯造福桑梓、惠泽乡人的德行逐渐广为人知,赢得了家乡人民的爱戴。

“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饮水思源”是莘莘学子的内心所求。为了更好地发扬马相伯先生的精神,在此我们呼吁建设一座新时代的“相伯图书馆”,造福后代。

2024-03-2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301733.html 1 3 承载厚重历史的相伯图书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