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佩佩 郭淑娴 何冰
镇江老街巷,处处有故事。紧挨着九如巷的同鑫里,同鑫谐音“同心”“同兴”,据悉,这里是清末商人们居住的地方,建筑看上去很气派,居住在这里的人为李、于、张三姓,为表示生意兴隆,将此处取名为同鑫里。那时光晕染的曲线山墙、纵横巷道,承载着动人的同心往事,也律动着动听的同心乐章。
趁着好天气,记者来到了同鑫里,如今几处民宅虽不及往日的繁华,但在周围的破旧民居里仍有些气派。同鑫里7号算是附近最高的一处民宅。
“这个就是山墙面,做了马头墙。”我市一所园林设计公司的负责人王海云对古建筑颇有研究,她告诉记者,所谓“马头墙”,即两边山墙用青砖垒砌,使其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面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角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
“马头墙在徽派建筑里用得比较多,因为以前建筑大都是砖木结构。木头容易着火,小巷子里每家每户离得都很近,如果其中一家着火了,火势就会影响到隔壁邻居家。”王海云介绍,这时候马头墙就能及时隔断火,因此马头墙建得会比较高。这也是古人的一种“防火”智慧。
记者跟随王海云沿着外墙走一圈,发现同鑫里7号大部分窗子还有青砖窗檐,部分窗栏还是铁艺的。“这就是典型的在装饰上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西洋特色。”王海云推测,那时候流行这样的西洋元素,这处民居也说明中西合璧的风格浸透到建筑细节里。
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同鑫里7号“于氏民居”就是“人民教育家”于漪家的老宅。于漪出生在这里,并在附近的薛家巷小学就读。据于漪回忆,读到三年级时,家乡沦陷,学校解散,正是音乐老师最后一堂课教唱的《苏武牧羊》,成了于漪生命成长基因之一,歌词与曲调影响了她一辈子。
岁月奔流,赓续传承。在今天,居住在同鑫里的大都是老人,听他们讲述百余年前传承下来的同心同向同行的故事,心中仍激荡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