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谋划镇江市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近日,镇江市人民政府印发《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镇江中心城区最新规划浮出水面。
《镇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3年8月25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规划提出,培育镇江城区为Ⅱ型大城市。镇江城区包括镇江中心城区、镇江经开区大港片区和丹徒经济开发区,规划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中心城区范围为,北至长江,东至大运河和辛丰镇部分村庄行政边界,西至高资街道-蒋乔街道行政界线,南至边城镇-韦岗街道行政边界和G312,总面积321.8386平方千米。
规划共14章198条,其中第九章专题介绍了中心城区布局优化。
空间格局构建
构建“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组团城市格局。依托十里长山、南山、横山等自然山体和大运河(含古运河)、运粮河、长山河等河流廊道构建城市蓝绿空间网络,联通北部长江和南部宁镇山脉,划分城市组团。
构建“一核多区”的功能板块格局。中心城区内部以南山绿核为核心,由生态廊道、交通廊道和行政区划分隔,形成包括中心城区核心区、镇江高新区、丁卯谏壁片区、丹徒片区在内的“一核多区”的格局。
构建“三级两类”的中心体系。做强“大市口一南徐-西津渡”城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培育丹徒片区、丁卯谏壁两个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生活圈配套设施形成社区中心。在镇江高新区布局高新技术研发孵化职能,做强官塘创新社区的科技创新服务职能,提升高校园区的高等教育服务职能,形成辐射区域的专业化服务中心。
“一核多区”发展指引
中心城区核心区,建设彰显江河交汇、城市山林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客厅”、城市中心商贸区和宜人的生活居住区。做强由大市口商业中心、南徐行政体育中心和西津渡休闲旅游服务中心组成的城市组合型中心,优化公共服务、商业商务、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布局。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滨江、环金山湖和沿古运河的城市景观。
镇江高新区,建设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兴产业承载地和创新驱动主引擎。在扬溧高速以西沿江沿路地区集中布局先进制造业,在G346沿线地区布局创新功能,对既有建成的沿街厂房实施“退二优二”,鼓励改造后承接初创企业、孵化器。建设镇江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公交服务以及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
丹徒片区,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在扬深高速以西继续推动长山产教融合发展区的建设,重点布局教育、创新研发和文化等功能。更新升级丹徒高新园,引导通过产业更新、增容技改、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园区存量低效用地。完善丹徒片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以及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
丁卯谏壁片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新城区。重点打造官塘创新社区,布局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智能制造等功能。强化官塘创新社区和丁卯科技城、丹徒高新园之间的产业联动、设施共享和交通互联。实施横山和古运河的保护和修复,重点推进环山、滨河地区的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盘活闲置楼宇,发展楼宇经济。
南山绿核,对南山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围绕南山打造集生态休闲、创新创业、高端服务为一体的环南山综合功能带。
居住与住房保障
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善棚户区改造政策,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简易楼拆迁、城中村边角地的整治改造。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开展老旧小区抗震加固、建筑节能改造、养老设施改造、无障碍设施补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工作,提升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
合理引导居住用地布局。老城区严格控制新增居住用地,适度新增的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官塘创新社区、南徐片区、金山湖以西、丹徒十里长山等区域。加强居住和商业、办公等功能的混合,促进职住平衡,在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
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
构筑由“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至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平方米,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比例大于90%。
城镇开发边界内落实“公园绿地10分钟圈”的要求,在官塘创新社区、长山产教融合区等区域新建一批公园。结合旧城改造、地块更新,完善点状绿地布局,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城镇开发边界外结合山林、河湖、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多种类型的区域公园,包括湿地公园、郊野公园、遗址公园、矿山公园等。
重点完善提升沿金山湖、古运河、运粮河、长山灌渠等城市滨水绿道以及环南山、马鞍山-十里长山等城市绕山绿道,同步健全社区绿道,形成“滨江、沿河、环城、绕山”健全通达的绿道网络。至2035年,区域和城市绿道达到100公里以上。
构建中心城区4条通风廊道,包括粮山-雩山-松林山-马迹山通风廊道、沪宁铁路东南方向通风廊道、谷阳湖-南山风景区通风廊道、五州山-长山-香山-天王山通风廊道。
公共服务供给
规划在西津渡-大市口-南徐区域形成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引导博览、会展、娱乐、演艺类等公共文化设施集聚。整合滨江和古运河两岸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创意设计等功能,建设滨江文化带和古运河文化带。规划保留提升现有市级、区级文化设施,新建镇江城市会展中心、谷阳生态博物馆等市级文化设施,新建润州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润州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丹徒区图书馆、丁卯科技新城文体中心、镇江高新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区级文化设施。
优先保障新增教育设施用地需求,重点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增加学前教育设施,补充婴幼儿托管服务。规划设置普通高级中学8所,其中新建高中1所。规划共设置中小学75所,其中新增23所。
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各区建成一处区级体育中心,每个社区生活圈配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结合公园绿地,设置体育公园和体育健身步道。至2035年,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7平方米,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100%。
加大中心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社区医院建设,每个街道范围或每5万~10万常住人口配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满足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需求。
特色风貌塑造
传承“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景观格局,塑造“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风貌。
开发强度引导,形成高低有序、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引导大市口、镇江高新区中心、官塘创新社区中心、丁卯片区中心、镇江站周边、镇江南站周边形成较高的开发强度,保持历史城区、通风廊道以及滨江、滨河、滨湖、环山等区域较低的开发强度。
高度控制引导,严格控制临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山体和河流的建筑高度,鼓励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区簇群化布局。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层住宅。
分类塑造山体景观,依托云台山、禹山、横山等城市重要山体建设一批内涵丰富、景观雅致的山体公园,营造一山一景。
留出观山景观视廊,保护长山、五州山等大型山体山脊线的视觉完整性,划定金山-北固山-焦山、南山-黄鹤山-磨笄山、马鞍山-南山-宝塔山-焦顶山-老山-禹山等山与山之间的视线通廊,金山-焦山-北固山与长江和金山湖、云台山与金山湖、圌山与长江、禹山与长江等山与水之间的视线通廊,对视线通廊内的建筑高度与风貌进行控制和引导。
塑造滨水地区景观,重点处理好长江路及北部滨水区域、环金山湖区域内的建筑与水体关系,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建设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
打造风貌重点控制区。滨江环湖魅力核心区,以金山湖为中心,北至长江、南至大市口中心、东至禹山、西至金山风景区,彰显三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历史城区的人文景观、大市口中心的都市景观,开发建设好长江路北部、金山湖周边的公共活动空间,展现滨江、环湖的城市风貌。古运河风光带,重点展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京口闸遗址、新河街街区、铁瓮城遗址,推动城市更新,增加商业与文化功能,展现历史记忆。环南山周边区域,管控镇江南站片区、南徐片区、官塘创新社区和丹徒片区的城市风貌,确保南山周边的建筑天际线与山体轮廓线保持和谐关系。
此外,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区域,主要包括三茅宫片区、凤凰山片区、谷阳路西片区、G346沿线片区、江大南片区等18个更新片区。(顾青雨 方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