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小琪
古罗马有一个世人皆知的社会治理模式,叫“元老院”。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王政时代,社会是由氏族部落集合而成的,最初的“元老院”包括一百位来自各个家族的父老,他们负责推举新王、审批法律条款、通过重大事项等等。
这是一种既符合宗族文化又符合民主治理的公正的“代议制”,各家各户听大家长的,而大家长们彼此形成一个共识,推出一个统领全局的“总家长”。按理来说,由“元老院”推举出来的王,应当得到全体认同,但实际上罗马帝国的国王只有两成不到能得“善终”,其余都在明争暗斗中身遭不测。而大多数国王在退位前也很舍不得将宝座禅让,而是传给爱子甚至义子。譬如第九位国王韦帕芗传位给了儿子图密善,五贤帝之一的奥勒留传位给了儿子康茂德,就连恺撒也千挑万选传位给了自己的养子屋大维。
一旦传位给儿子,自然就像开盲盒一样,无法依据品行、能力来衡量岗位匹配度,所以上述的几个“儿皇帝”,有暴君也有贤君,有庸人也有能人,概率随机。但即便如此,即便背上帝国覆灭的风险,也没有多少人能像尧舜禹一样存公心、去私欲。而“元老院”内部也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保守派总是希望挤压平民派的力量,军事派又希望通过战争大权在握,人人以私心为先,导致“元老院”的裁决越来越失去权威性。
人类社会是因欲望而发展的,其中当然有宏大的理想、兼济天下的使命感,但我们无法否认,私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人人都渴望锦衣玉食、声名显赫、荫庇子孙。当个体的私欲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中无法得到全部满足,公平就会应运而生。人们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承诺尊重公共规则,以达到一个群体平衡点。
甚至可以定义,公平是私心的最大公约数,是为劣势一方设立的保护条款——因为强者厌恶公平,他们只需要丛林法则。文明社会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譬如为孕妇让座、为养老交各类保险、为免费教育提供税收,皆因我们希望自己和家人也能在同样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优待。
但条款只是条款,执行它的始终是人。罗马的元老们在推举前几个王的时候应当是公正公平的,但这种公平并不牢靠——王位总要落在某个家族,一旦这个家族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权力身份,其他家族势必感到不满,公平就被打破了。
有没有完全摒弃私心的人?
当然有,五贤帝中的前四位就遵守了禅让制度,屋大维则放弃了皇帝名号,开创了元首制度,为罗马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但对于宽泛语境下的群体而言,要想打造一个人人都没有私心的社会,实在是天方夜谭。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天下第一奇功《葵花宝典》由一位宫中宦官所创,故而所练者必须“自宫”。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修炼者无法传给后世、光耀门楣,不修炼则更是无名小卒,谈不上光耀门楣了。所以后世凡见此秘籍者,无不终身困顿于武学登峰造极之诱惑与自绝门户之痛苦中,就连少林寺中僧人渡元禅师也为其还俗,一面创办镖局、威震江湖,一面又将武功秘籍藏在袈裟里,生怕义子义孙发现,断其门户。这位禅师一生都在练与不练、传与不传的纠结中度过,但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想过销毁秘籍或放归武林。
整部《笑傲江湖》都被这《葵花宝典》搅得腥风血雨,有人趋之若鹜以致家破人亡,有人包藏祸心企图为害武林,惟有得道高僧红叶禅师以公心渡天下,不仅抵御了诱惑,还毁去了秘籍。但世间这样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高僧又能有几人?
而《葵花宝典》背后的深意,是一千多年的宦官制度。私心盛者,无非是为妻儿后代留下一些家业,宦官制度在设立之初,就是为了防备皇帝近旁侍从的这份私心,欲将其斩草除根。可惜从执行效果来看,历代宦官多大奸大恶之徒,并且通过与宫女对食、在宫外娶妻、认养义子等方式,终归还是能留下一些家业,荫庇一些非血缘关系的“子孙根”。
这就是私心的魔力,哪怕是无亲无后、无牵无挂的太监,也总有各式各样的欲望、亲疏有别的圈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古希腊代表法律与正义的女神忒弥斯,总是手执天平、以布蒙眼,就是希望不听、不看、不被私心所惑,在最大限度上阻断人的干扰,确保理性判断。
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却也是社会公平的桎梏。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要将公平的裁决权交予人工智能,等待它来终结人类对抗私欲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