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3日
第009版:名城·紫金泉

大西路的开筑

修大西路捐款存根

修大西路浇铸窨井边井盖框承揽书

镇江翻修大西路认捐表册

翻修大西路筹款的信函

图:王礼刚 提供

文/王礼刚

大西路,是镇江一条很有名的市区道路,民国时期开筑经历了一番坎坷过程。通观城市的发展,大西路的开筑是西城区发展的见证。

酝酿开筑大西路

《嘉定镇江志》记载,宋代镇江有七坊八十余座巷子。《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街巷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增加,镇江古城建有“隅七、坊二十八、市五、街七、巷八十二。”清《光绪丹徒县志》变化更大,镇江建有“六市、二十四坊、三十五街、一百五十四巷。”从上述志书记载来看,宋元记载的街巷大多是在城里,明清时期街巷有了大幅度发展,街巷发展主要是在城外。特别是镇江开埠,城外商贸市场兴旺发达,街巷增多。

清咸丰十一年(1861)镇江开埠后,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洋行多达18家。当时,镇江的京广杂货、丝绸、油麻、木材以及煤、铁矿产品等物资的批发贸易,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镇江还曾是长江下游的一大米市。光绪十二年至三十二年间(1886-1906),糖货业批发行栈有20多家,批零兼营商店有20多家,代客买卖的牙行七八家,每年批发贸易额上千万两。洋行、批发行栈,集中在沿江一带,各类商店多数开设于西城区西门大街一带。为繁兴商贸经营市场,催生西门大街拓宽建设。

清末沪宁铁路的开通,城里城外到镇江火车站(西站)乘车,西门大街是必经之路。1933年,西门大街就出现交通拥挤的问题,交通管理办法是限制独轮车通过。后来又出现阴沟不通,造成道路淤塞。民国江苏省政府迁到镇江,城里中山路、中正路、正东路先后开筑。相比之下,西门大街就越来越不适应。为拓宽西门大街,镇江商会致函江苏省建设厅。1935年11月26日,江苏省建设讨论委员会举行第15次会议专题讨论,决议拓宽西门大街。可是,在1936年江苏省建设厅道路建设规划中,西门大街却放在了第二位,原因是筑路经费没有落实。

1937年春节前,镇江县决议函建设厅云:“从速拓宽西门大街。本埠西门大街商店林立,向为镇江商业繁荣所在。然道路狭隘,交通不便,市容固不整齐,商业亦日趋衰落。”西门大街历经前后三年时间,1937年4月1日,大西路拓宽动工。

大西路实施拓宽

民国初期,镇江没有大西路路名。开筑的大西路是由曾经5个街巷段组成,分别是堰头街、小门口、老西门桥、西门大街和银山门。

第一段原称堰头街,元代称堰巷,因为堰头街北侧有古关河的一条堰坝而名,清代时才改称堰头街。堰头街位于城里,东起四牌楼,西至小门口。

第二段是小门口,小门口就是古城西城门一段。《康熙府志》记载:“西门三重,曰金银,夹城向北增设一小门。”镇江古城四门,唯西城门为三重城门,分别是内城门、中月城门、外月城门、小城门。城门因为是通向西城区的通道,故称西门,古称金银门,又称延辉门,城门上的楼称大观楼。城门之间北侧的小门,是为了方便人们夜晚出入,因为门小,故称小门。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俗称小门口了。1951年,改名为小直门街。

第三段是西门桥,古称通阜桥,为了区分民国初年建设的新西门桥,故又称老西门桥,是贯穿镇江城里城外,东西主干道大西路上一座重要桥梁。初时,为了方便漕船航行和城里城外交通,桥为木桥,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桥。西门桥层层石级,与古城西门十分匹配,显得很有气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二十一日,鸦片战争镇江之役,英侵略军在此遭受重创方攻入城中。桥面上建筑了很多房屋,据相关资料,大多是慈善育婴堂的房屋。由于桥身高耸,车辆行走困难,1937年拆除,改建为三跨梁式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桥。下部为城砖砌筑的墩台,圆木桩基础。改建后的桥长36米,净跨27.2米,桥宽12.9米,车行道宽8.6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载重15公吨。

第四段是西门大街。西门大街明代称武宁街,位于西门桥以西至山巷,明代中山武宁王徐达别墅建于此街故名,清末改称西门大街。

第五段是银山门,由山巷至银山脚下。因路西端有银山,又称云台山,山上建有银山寺,因寺的山门而得名银山门。

以上五段街巷拓宽,因为旧时街巷狭窄。旧时街巷都是用条石或块石铺筑。一般情况下,商业繁华,人口集中,街面较宽,可通马车的称作“街”或“大街”。大街是中间条石横铺,两边条石直铺,西门大街就是这样。狭窄一点的街称“巷”子,巷子多用一尺半以上的条石直铺,或用较狭的条石两条直铺,两旁用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块满铺。再狭一点的巷子则用一条条石直铺,两旁用块石铺满。还有狭窄的巷子全用块石铺满。繁华的街道人较多,条石横铺,以利行人。两边各铺条石一道,便于运输货物的独轮车行驶。狭窄街道中间直铺条石,也是为了独轮车行驶。西门大街、堰头街、银山门街道狭窄不等,就有了大街和街或巷的区别。

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大西路动工,将西门大街、堰头街一律拓宽为15米,工程由福记公司承包。当时西门城圈已拆竣两圈,尚有一圈正在拆除,道路两边房屋已拆迁,由于日军侵华,镇江沦陷而停建。

由于大西路是镇江的商业中心,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西门大街在已拆迁拓宽的基础上,由日伪丹徒县公署建设科负责,由吴德泰、陆永兴营造商分别承揽大西路全线和两旁人行道的修复工程。车行道工程费用在交通准备费内动支,人行道建筑费用由居民分担。修筑的大西路是碎石路面并建筑人行道,同年8月26日开工,10月3日完成。道路贯通,改名为大西路。

大西路,东起解放路,西至伯先路,长1986.7米,宽15-18.5米,其中车行道10米,两旁人行道各宽2.5米,是当时城厢最长的马路。

柏油马路之兴建

抗战胜利,成立了镇江市政工程局,后改称省会市政工程局。1946年2月,镇江市政建设委员会会议决定,镇江第一期工程是翻修大西路,加浇沥青面层——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

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建设在省会镇江,面对当时建设经费不足之难题,5月13日,镇江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杨公崖,副议长卢佛慧致函(秘字第075号)给镇江商会整理委员会:“查本会第一届第十次会议讨论事项,第四十四案,准镇江商会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小波建议:‘建设委员会议决本埠大西路即将翻造,其经费估计为1万万元。政府经费支绌,拟由沿路商店筹贴3000万元。其筹贴办法如何确定,请讨论案。’当经大会议决,‘交驻会委员会讨论办理。’兹提经驻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一)函知商会及城区区署召集有关同业公会定5月14日在商会,集议决定办法。开会时间,请商会会同城区区署分别通知。(二)本会推步委员涣鄰,张委员锡麒出席,与议等语记录在卷。除分函外,相应录案,函达即希。’”

镇江商会整理委员会随即动员镇江商户捐资,每家商户都积极认捐:广裕昌宝号认捐4万元,三友宝号认捐4万元,良友宝号认捐4万元,恒顺宝号认捐20万元,黄万顺宝号认捐2万元,乾大昌宝号认捐6万元,永盛昌宝号认捐2万元,福华宝号认捐2万元,元昌宝号认捐8万元,中美宝号认捐6万元,义兴升宝号认捐6万元,盛昌宝号认捐2万元,国华宝号认捐2万元,公记宝号认捐2万元,复新宝号认捐4万元,永兴隆宝号认捐4万元,天源宝号认捐8万元,大生宝号认捐6万元,恒源昌宝号认捐8万元,童万昌宝号认捐4万元,宝盛银楼宝号认捐4万元,公平药房宝号认捐4万元,荣盛宝号认捐4万元,声扬宝号认捐3万元,裕顺昌宝号认捐4万元,森泰同仁宝号认捐4万元,顺泰宝号认捐4万元等等,共计认捐法币2072万6000元。

为了保证窨井盖质量,镇江市政工程工赈处、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与恒泰翻砂厂签订了窨井盖框和盖板浇铸标单和承揽书,由利商街27号恒泰翻砂厂浇铸定制。

大西路铺柏油路,1946年9月18日开工,1947年8月20日完成。在施工中第一次使用压路机,在大西路与宝塔路交叉处建成交通性广场,在广场边上建筑了警亭、栏杆及水泥地面走道。大西路从1935年动议开筑拓宽到1947年,终于走过了坎坷历程。大西路成为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

2024-02-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5192.html 1 3 大西路的开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