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年产镜片4亿副。数字太大不直观?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分钟生产742副!这个产量占到全国镜片生产总量的75%、世界总量的50%,全世界每两个戴眼镜的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了丹阳产镜片!”
这两天,央视网《大国强县》第一季聚焦丹阳眼镜。随即,这则关于丹阳眼镜的短视频火速“出圈”,引发网友纷纷点赞:“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世界”“好样的,值得期待”“从眼镜到光学,丹阳眼镜加油”……
走过风雨兼程一甲子,丹阳眼镜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一路踏浪而行,成为引领行业走向的弄潮儿,其制胜秘诀不仅在于做深做精的发展定力,也来自奋发进取的创新勇气,更源于一颗拥抱变革的转型决心。
上世纪60年代,一批技术人员从上海、苏州的眼镜厂回到丹阳,尝试眼镜制造。后来成为万新光学集团董事长的汤龙保彼时成为当地眼镜厂的第一批学徒工。“这么多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做眼镜,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眼镜人’,我与眼镜有情,我对眼镜有爱。”回忆往昔,汤龙保动情道。
今年60岁的赵龙生是国家一级验光师,也是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他自小接触眼镜,开设了丹阳业内首家规范化的视功能检查、验光配镜店铺。验光配镜的前提,是做视功能检查。“视功能检查40分钟,制作镜片15分钟,如果遇到疑难症状的,检查时间更长,有的达到1个半小时。”赵龙生表示。
正是一批又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的能工巧匠凭借匠心筑梦的执着,推动丹阳眼镜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拓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镜片、镜架、眼镜盒到隐形眼镜及护理液,如今的丹阳眼镜业已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品牌策划、零配、物流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
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荆棘。新世纪以来,随着款式更新颖的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丹阳眼镜产业也曾遭遇寒冬。破局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丹阳眼镜生产企业立足自立自强,积极自主研发新产品,突破国外企业专利垄断,入局全球竞争。
设立全国第一家眼镜研究所、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万新光学参与制定和起草国家树脂镜片及镀膜眼镜镜片质量标准,海昌眼镜参与国家隐形眼镜标准制定……
拒绝国外巨头收购,立志做民族品牌的明月光学,着手建立自己的原料工厂,摆脱对国外企业的过度依赖,依靠创新解决原料“卡脖子”问题;大力招揽光学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建立“眼球数据库”,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视觉习惯……这一切让有着“镜片第一股”之称的明月光学奋力迈向产业链高端。
政企合力,当地政府一边鼓励外商投资,引入国际品牌,一边组织本地企业走出丹阳参加世界各地的眼镜博览会,走向行业前沿。开放发展的举措为丹阳眼镜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从自研树脂镜片到研发功能性镜片,再到推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丹阳眼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上世纪80年代聚集在丹阳火车站摆摊卖眼镜、2014年整体搬进丹阳眼镜城到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这些变化,不仅是一个从‘摆摊’到‘出海’的变化,更是丹阳眼镜产业市场的巨大跃升!”提及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时任丹阳车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胡小锁表示,时下,总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正在加紧建设,将发展“眼镜+时尚”“眼镜+科技”“眼镜+文创”“眼镜+医疗”等多个消费场景。
已然“功成名就”的丹阳眼镜,没有丝毫陶醉于既有的成绩,而是把目光瞄准数字产业,加速切入新赛道。10月底,2023(第十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发布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光学镜片产业被纳入其中。这是自今年9月元宇宙创新发展大会在丹阳召开后,丹阳眼镜产业迎来的又一重大利好,为加快推动高端转型注入一针强心剂。
眼下,省市上下联动,积极引导和支持丹阳发挥眼镜产业优势,切入虚拟现实产业新赛道,围绕AR/VR折叠光路、光波导、光学模块、自由曲面等光学系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积极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丹阳眼镜拥抱数字经济,加快高端转型步伐,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先机。方兴未艾,丹阳眼镜产业正在迎来迭代升级的“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