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二、圣物
千百年来,茅山的高道大德先辈前哲留下了大量的圣物碑刻,其中价值较高的有:梁元帝撰文并书的《陶先生朱阳馆碑》,陶弘景撰《茅山长沙馆铭》《茅山曲林馆碑》,唐代大诗人李白撰《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李玄靖先生碑》,宋真宗撰文并御书《御制观龙歌并序》碑,宋理宗御书《上清宗坛》石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建康路三茅山崇禧万寿宫记》《华阳道院碑铭》,明代开国名臣刘基书《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清代高道笪重光撰文并书《茅山九霄宫天炉碑铭》,清代康有为撰文并书《先妣康太夫人劳氏墓碑记》《众妙》石刻等。
(一)梁代石井栏
该地曾先后发现两件梁天监时井栏,一是天监十五年(516年)井栏,该文物是清代孙星衍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句容城北守营署后发现的,1922~1924年间流入日本。一是天监十六年(517年)井栏。此文物是陈世华先生于1981年5月在茅山北镇街农户家中发现,原系玉晨观前出土,井栏高63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8厘米,表面多洞隙,上有铭文:“此是晋世真人许长史旧井天监十四年更开治十六年安阑”,现字多漫漶。经考证,此石井栏铭文可能为南朝齐梁时著名茅山道士、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书,书风与镇江焦山的《瘗鹤铭》十分相似,因此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瘗鹤铭》也可能为陶弘景所书。此井栏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研究茅山道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属珍贵的茅山道教文物。现存放于茅山顶宫。
(二)清代茅山九霄宫天炉铭碑
碑高239厘米,宽98厘米。为清代书画家笪重光于康熙九年(1670年)所撰并书立。正面为清代茅山道士重新铸造九霄宫天炉经过的记事文,背面刻笪重光为新铸天炉所作之铭。此碑文及铭文均系草体,大如鸡子,具有极高的书法与艺术及历史价值,现珍藏于九霄宫内。但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字迹漫漶,辨识困难。
(三)清代康有为茅山葬母碑及众妙碑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著名人物,其母去世之后,康有为便将其母亲的灵柩从广东南海原籍运抵茅山,安葬于茅山白云观西北青龙山西侧的一片风水宝地下,并于1917年撰文书碑以作纪念。此碑为白矾石所制,石质洁白如玉,碑面平整光润,高1.6米,宽0.9米,厚0.15米,今边角多有残缺。上刻字体均为古隶,清秀古朴,落款为“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八年己未九月六日(1917年),弼德院副院长康有为撰文并书”。碑文详细记载了康有为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其弟康广仁被害于北京,康有为怕母亲承受不了丧子之痛而隐瞒真情,以及康有为的家世和康母一生含辛茹苦哺养子女的经过,也表达了自己未及尽孝道的愧疚之情。此碑现藏于元符宫勉斋道院内东岳楼东侧。
众妙碑:宽1.2米,高46厘米,四周雕刻花边,中书“众妙”二字,字为行书阴文,每字大约六寸,落款为“康有为,监院严先明立”,右上角刻“戊午年四月”(1918年)。“众妙”二字取之《道德经》第一章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据考证,康有为生平书就“众妙”这样大的字碑并不多见。该碑现藏于茅山道院元符宫勉斋道院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