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出城市,寻僧到竹林。
始知竹林幽,僧栖云自深。
唐代诗人李峤的这首诗《竹林寺》,写自己早上从镇江城里出发,前往南山古竹林寺(即鹤林寺前身),沿途所见环境幽深,云雾缭绕,美如仙境。
镇江的南山除了绿植密布,轻雾绕顶,空气清醒,花香袭人外,还藏古埋迹,史诗累累,是寻踪觅迹的好去处。不信,你就随笔者进山一游。
咱先从招隐寺山门上的四个字“城市山林”说起。这四个字可是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
米芾是北宋时代的大书画家。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自幼生活在宫中,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他放荡不羁,举止轻狂,故又有“米癫”之称。米芾出生于湖北襄阳,祖籍山西,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官职,是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全才。他存世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
米芾在镇江生活了四十年之久,且有三处居所,被苏轼称为“狡兔三窟”。他有不少作品均与镇江有关,如《丹阳米贵帖》《多景楼诗帖》《秋日憩多景楼诗帖》《逃暑帖》《钘山名帖》《弊居帖》等等。米芾57岁去世,葬于南山十里长山下。
米芾一生有许多奇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据说,米芾喜欢奇装异服,酷守洁癖,拜石为兄。他对书画颇有独创精神,创造了“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书法以行草为优,书风潇洒,圆润遒劲,奇正相生,出手自然。主要传世作品有《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褚兰亭跋》等等。
走进招隐寺山门,寻其“招隐寺”寺名的由来,有如此一说。
相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曾隐居招隐山(又名兽窟山),建寺于山上。因其独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故有了招隐寺一名。招隐寺初创于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当时,殿宇宏丽,极负盛名。许多历史人物,如唐朝诗人刘禹锡、骆宾王,宋大学士苏东坡,著名书画家米芾等均与名山同存。清乾隆皇帝也曾登临此山一游,且留有笔墨诗画遗迹。
寺庙曾遭日军毁坏,近年重建翻新后,又现当年繁华盛景。
在招隐寺的东北方,还有一鹤林寺(又名竹林寺),始建于晋代,位于黄鹤山麓,也是一所著名的古寺庙。它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其寺名“鹤林”二字,传说是因南朝宋武帝刘裕,青少年时去黄鹤山砍柴,常有黄鹤旋顶鸣飞。刘裕称帝后,便将寺名“竹林”二字改为“鹤林”,延设至今。
寺院有八大景观:寄奴泉,米颠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
这八景以杜鹃台尤为盛名。传说有一位外国和尚,把自家以药养根的杜鹃花,移种至鹤林寺,花高丈余,年年开花,并有二位花神,游耕花下,他很为自豪。然,兵火肆虐,寺毁物焚,花株不存。直至元延祐丙辰(1316年),里人戈道恭将自家花园里的杜鹃,移栽鹤林,修建花坛,方盛开至今。
乾隆初,歙州进士程崟,在杜鹃花坛旁建一杜鹃台,供游人歇脚品茗,百年杜鹃亦更为扬名了。
八景中的香花桥,传说是栽培杜鹃花的仙女返天之桥;八景中的马祖塔,传说是玄素禅师圆寂后建的坟塔……诸多传闻秘事,耐人寻味。
除这八景外,鹤林寺还有古墨林。曾有宋高宗书籍田诏,诸文人学士的墨迹,在碑林里亦可寻见。
鹤林(竹林)寺,幽深峻美,古木参天,翠竹环绕,给人一种如入仙境之感,百姓爱它,君王也爱它。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巡时,也游玩了该寺,且赋诗一首,名曰《竹林禅院》:
一径入深竹,数里来上方。
丛生岩磴密,枝拂云烟长。
穿鹤林,越南山,再向南几里,便到了城南七里回龙山。回龙山下有八公崖,俗称八公洞。洞前有一溪,溪水潺潺,流淌于苍松翠竹之间。人临其间,诗情画意,随上心来。
八公洞有八仙,神奇的故事,鲜为人知。唯《丹徒县志》上有相关记载。
传说,有八位须眉皓齿的老人,为求见淮南王刘安,变成面若桃花、角髻青丝的童子,在八公洞修道炼药。淮南王吃了八公炼就的长生药,得道成仙,连同家中鸡犬一并升天。后人即将这炼药之山,命名为“八公山”,炼药的八位童子,称作“八公”。此乃神话,无从查考。
清乾隆进士洪亮吉,在他的《八公洞赞》一诗中,留下了“苍苍八公,终古常坐”的名句。此诗,让后人为寻“八公”,凿洞开山,费尽心血,也未寻见“八公”踪影,至今无果。偶闻,近村老人言,八公自焚于洞中,轻烟袅袅,幽幽上天。后,洞口封闭,无从觅寻。
南山,幽深而静谧,清凉而秀丽,坡中藏诗文,林间透花香。诸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骆宾王、王昌龄、康熙、乾隆等,都曾先后来过,留下了讴歌抒情的文墨。
宋大诗人苏轼诗云: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多美的诗文,多美的南山啊!朋友,你何不亲临南山,到此一游呢?!
(王家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