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3日
第010版:听鹂山房

“非花”为何

文/范冬云

近日诗友出题:《花非花》咋解读?白居易的名诗《花非花》很多人都听过: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据传,白居易作诗,常读给一位老妪听。如果老妪听懂了,白居易就会满意地将诗句录在卷内,如果老妪听不懂,他就会把那一句换掉。像《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是连老妪都能听得懂并极喜欢的诗。可到了《花非花》,怎么就变得“朦胧”起来了呢?老妪还能听得懂吗?

“花开”常用于形容女子最为美好的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即所谓的“豆蔻年华”。可是有花开就有花谢,十三四岁转瞬即逝,有的女子甚至香消玉殒于少小花年。《花非花》被白居易编于《白氏长庆集》的“感伤”部,触景生情,感春悲秋,寄托哀思。白居易在同一部的《真娘墓》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音‘题’,植物初生的叶芽)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其另一首《简简吟》诗云:“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曾经的“花”凋落,曾经的“雾”散去,她们来过吗?她们去了哪里?为何脚步太匆匆?怎能不让人生出无限感伤呢?

即便是曾经拥有的,也常常“不坚牢”。在符离期间,少年白居易喜欢上比自己小四岁的邻家女孩湘灵,将她视为“女神”:“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可惜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由于白母的反对,他们并没有结成连理。在分别后,白居易写下《寄湘灵》以托相思:“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想必湘灵也是白居易心中永远的“花”与“雾”罢。

在经历过官场失意、离愁别绪之后,白居易选择与自己和解,那些“春梦”,做过也就罢了,醒来又是新的一日。不可捉摸的“朝云”不可寻就不寻了,不如随遇而安,回归佛道,顺其自然。

很高兴我在众诗友的鼓励下爱上读诗,如果“远方”不易抵达,诗意还是随处可见的。多么庆幸我们生在一个诗的国度,那些不朽的诗篇如同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一颗诗心能够驱散失落,不再寂寞。一个心中有诗的人,生命不止,受用不尽,幸福无边。让诗意永驻心田,远离世俗,滋润心灵!

2023-09-2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74435.html 1 3 “非花”为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