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7日
第006版:城事

寻根问祖,记录家族百年传承

八旬老翁修撰五代家谱

本报记者 马彦如

你的祖先来自哪里?你记得爷爷奶奶的名字吗?你知道自己有多少位子侄吗?家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记录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凝聚家族向心力,传承家族文明的重要工具。近日,市民赵九寿老人历时4年,自费修撰刊印的《赵氏家谱》面世。捧着墨香扑鼻的家谱,老人感慨地表示:“我的愿望都实现了,人生无憾。”

一本家谱,记录五代150多人信息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赵九寿修撰的《赵氏家谱》采用双线装订,藏蓝色绫绢做封面,配备了精美的外皮封套,外观典雅大气。用宣纸作为家谱的印刷纸张,沿袭古书的排版布局,从右往左进行阅读,印刷十分精美。

家谱记录了赵氏姓氏的源流,大港赵氏的迁徙和衍派,以及赵九寿之父赵正富开始的家族五代家谱世系图。“丁岗镇华墅村的赵家也是大港赵氏的后裔。”赵九寿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华墅村的赵家是从大港迁移而来,还带着幼小的他到位于大港镇上的赵氏祠堂去过。他记得华墅村赵家门祠堂里曾挂有“庆衍堂”的大匾,在新编的《大港赵氏宗谱》中第三卷“大港赵氏堂号”中也恰好有在镇江东乡一带发现“赵庆衍堂”石碑的记载,还有关于大港赵氏大约于乾隆年间从大港迁到华墅居住的记载。

对自己的家族,赵九寿老人一直有一种自豪。制作《赵氏家谱》的过程,他认为,既是对家族成员的一次了解,也是对家人后代的一次教育。

在赵正富家谱世系图中,详细记录了从赵正富开始,到他所生9个孩子,各自每个家庭的子女、儿孙等五代150多位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主要事迹。赵正富出生于1905年,是家里的独子。让赵九寿深为遗憾的是,他对于自己的祖父及先祖的情况一概不知,如今也无从查起,因此这本家谱只能从赵正富开始。

不忘祖先,更不能亲人相见不相识

寻根问祖,必有谱牒传承;敬宗祭祖,必有祠墓供奉。1937年出生的赵九寿,有三个人生愿望,一是为父母迁墓,二是撰写《家庭回忆录》,三是修家谱。前两个愿望在家人的支持下,已分别实现。

从2019年起,他便开始搜寻编修家谱的资料。赵正富先后生下9个子女,每个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9个家庭成员加起来共有150多位。赵九寿是家中第5子,因年事已高,如今他仅剩下4个兄弟姐妺,修家谱在他看来成为迫在眉睫之事,“我们不能忘了祖先,更不能亲人相见不相识。”

为了追本溯源,赵九寿不顾年事已高,一趟趟跑到大港,向当地老人了解祖先的来源,到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查阅赵氏祖先的资料;自己画制家庭信息表,送到兄弟姐妺家,请他们或他们的子孙填写后代的信息,顺藤摸瓜,对散居各地的家人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统计。

修家谱时,老人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儿女和孙辈,大家纷纷支持他的行动,儿子、女婿开车送他去大港、丁岗查找资料,孙女主动为他逐字逐句打印材料。得到大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有一些亲戚朋友对他修家谱的行为表示不以为然,认为修家谱是一项没有意义的事情,赵九寿总是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得到对方的配合。

经过近4年的搜集、积累,赵九寿觉得撰写家谱的条件基本成熟,他忍着白内障带来的不便,开始归类、整理,完善信息,并联系印刷厂排版付印。

四世同堂,好家风赢得“家和万事兴”

值得一提的是,赵九寿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内,全家人至今保持同在一起吃饭的习惯。

2021年春节前,赵九寿用朴素的语言、详实的史料,记录了自己的家庭史。他和爱人都出生于贫苦之家,几十年来,他俩齐心协力,带领全家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总是教育子女“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应该互相帮助、互尊互爱。

担任过村办会计的赵九寿至今保留着随时记账的习惯,他的裤兜里永远放着一本巴掌大小的记事本和一支笔。他的记事本中有日常开支、有生活琐事、有看到的名言警句,这样的日记本他收藏了几十本。除此之外,他还有保存凭证的习惯,多年来,家人们的笔墨文件资料、购物发票,孩子的成绩报告单、证件照片、保险资料,他都分门别类用袋子装好,家里谁要查找什么资料,只要跟他说一下,他立刻就能找到。

小小的记事本记录了家庭的历史、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正是因为有着随时记账记事、保存凭证的习惯,才促使赵九寿萌生了写家史,修家谱的念头。

修谱繁杂不易,有亲人曾询问过赵九寿修谱的目的?赵九寿的回答十分朴实:“我自找苦吃就是为了要让后代记住我们的前辈,并且像前辈一样,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国家、为小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3-09-17 八旬老翁修撰五代家谱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70657.html 1 3 寻根问祖,记录家族百年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