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本林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背着书包上学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但对于一些重度残疾孩子而言,那就是一种奢求,有的孩子甚至连教室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市特教中心就有这样一个爱心群体,为了架起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21名重度残疾孩子的桥梁,他们自愿放弃休息时间,奔波在各市、区与多个乡镇之间,最远路程往返100公里,8年义务送教上门,总行程超过8万公里。
让人欣慰的是,老师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有的孩子从见到送教老师就跑开到现在热情地欢迎老师;有的孩子原来不认识常见物品,现在会数、会说、会拿;有的孩子原来吃零食都需要别人帮忙,现在自己能主动打开食品包装盒。更让人惊喜的是,3名重度智残孩子能走进学校课堂,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切,都是送教老师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在教师节来临前,记者走近这群值得尊敬的辛勤园丁。
娥娥独立上学
重残孩子家庭有了新希望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自己坐车上学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名重度智力残疾孩子而言,自己能独立上学,简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此消息迅速在丹徒区上党镇娥娥所在的小村庄里传开了。娥娥上学不仅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也让整个家庭充满了信心。
“6点”“21”“转”“23”“自己”……9月8日,记者在市特教中心教学大楼3楼七年级教室里,见到刚吃完午饭准备休息的娥娥。她羞涩的脸上挂满笑容,十分可爱。当记者问及娥娥平时怎样来上学时,17岁的她开心地用手比划着。娥娥不能完整地讲完一句话,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两个字。经市特教中心党总支书记吴善亮“翻译”,记者明白:她每天早晨6点钟,自己坐21路转23路公交车来上学。娥娥还告诉记者,她喜欢写字、画画,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沙锤(市特教中心为残疾学生定制的康复操)。
“拖地”“洗碗”“抹桌”……娥娥还主动告诉记者。借助她的手势,记者从她模糊的发音里明白:她很勤快,在家还帮妈妈干家务。当得到吴善亮“你比妈妈能干”的夸奖后,娥娥咯咯笑出了声。
看着眼前校服干净整洁、面目清秀的娥娥,是很难与重度智障残疾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与8年前送教老师第一次上门见到的邋遢女孩扯上关系。
真情换来信任
义务送教上门结出硕果
吴善亮告诉记者,娥娥父母都是智障残疾人,家里的生活主要靠奶奶支撑。2015年9月,当时已经9岁的娥娥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还常常闯祸,也从来没有上学的概念。两名送教老师与娥娥家长第一次见面,对方因担心受骗将地点选择在村头一棵大树下,简短沟通后被家长一口回绝。在长达一年半的义务送教上门后,娥娥家长终于同意孩子上学,但前提是先得由妈妈陪同。如今,娥娥早已能独立上学了。
据介绍,和娥娥同样幸运的还有凡凡等20名重残孩子。凡凡的送教老师是王玉兰副校长和余珊老师,她们从市特教中心出发,驱车20多公里赶到在丹徒的凡凡家。第一次见到两位老师,浑身脏兮兮的凡凡只会傻傻地笑。五口之家中凡凡和他父母及奶奶四人都是智力残疾。当年凡凡家里没有任何通信工具,老师每次预约送教都是联系其邻居并让其转告。刚开始凡凡家长并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两名送教老师在2小时的送教过程中没有一杯水喝、无凳子落座,只能蹲着教学。为了让凡凡开心,两位老师自费购买食品送给凡凡,精心辅导凡凡学习。在老师的努力下,凡凡有了很大进步,从不会开口到慢慢地学会喊老师,从走路摇晃到会跑会跳,还能数出5以内的数字。也许是真情打动了家长,如今每次上门送教都成了凡凡一家人的喜庆日子,全家人早早地站在车站迎接老师。
精准套餐送教
重残孩子在家如同在学校
在残疾学生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因重残而无法到校学习的孩子。市特教中心自2015年起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康复套餐,助力精准送教,让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家如同在校,这一举措对提升重残学生的生存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满足生活需求是重残儿童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技能、改善功能和生活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具备一定行动能力重残儿童,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送教老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教他们生活自理上,让他们认识常用餐具、认识常见食品、认识家庭成员,教他们吃饭、洗手、洗脸等,从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对于特教孩子需要耐心,在训练过程中“百遍才开始、千遍刚起步、万遍不一定教得会”,这就是耐心。
在送教对象中有一部分脑瘫儿童,这些孩子有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运动能力,为此学校专门联系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师,定期跟随送教老师上门送康复,力求让这部分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改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重残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因此在学校领导关心下,每个月老师们除了送教上门还会给孩子定期送去鸡蛋、学习用品等等,给这些特殊家庭送去知识、送去康复,更送去暖意,节点慰问与平时关心相结合,用温暖激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漫漫8年送教路,义务送教老师的大爱精神,让家长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送教上门正在提升重残学生的生存力。截至目前,在21名送教学生中已有3名学生成功转衔就读于特教中心接受全日制教育,而其他大部分送教对象已经纳入学籍管理。中心为每一个不能到校上学的重残孩子创设有温度的家庭课堂,解决了重残孩子受教育问题。在精准送教下,学生身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
送教上门是一项困难和艰辛的工作,需要特教老师具备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老师们走家入户、风雨无阻,真情送教上门。他们不仅送去了康复训练、心理辅导、文化教育和艺能培养,还送去了爱的陪伴与守护。在送教上门的实践中,老师们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和专业能力。由特教中心老师们编写的《送教上门教师工作手册》已经正式出版,这是全国首本有关为重残孩子送教上门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的指导性手册。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