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天庆
绮丽的金山脚下,时为古城唯一涉外宾馆——金山宾馆次第亮起了明亮灯彩。
一个秋日,王健表兄立于典雅门厅前,他的目光凝重。当应天仇兄一家三口出现在花廊拐角处时,他的脸上漾起了欢悦的神采。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王健表兄的眼前掠过四十年前二舅与他同游金山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天,次日,他就要远赴美国至哈佛大学法学院读研。他是专程返镇与亲如兄长的二舅,即我的父亲作别的。
那天,王健抬起头,向阴云笼罩下的金山宝塔投去依依不舍一瞥。残破的宝塔垂下了暗淡的双眸。
四十年后,他从大洋彼岸飞赴南京转车抵镇。就在镇江站报亭,他兴冲冲地买了一份当天本地日报。
“妙高台望月”,作者应天仇。他的眼波刚一扫向报纸副刊,熟悉的表弟名字映进他的眼眸。他的眼眶不由一阵湿润。同行的胞妺王洋明眼明手快一把扯过报纸,只见她喃喃自语起来:“二舅写过大江,也写过明月,我还记得两句,大江似一条银链,锁不住的是流走的乡愁。”彼时,她已任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处长。她的声音忽然哑了。当我们弟兄几人落座于宾馆沙发时,包玛琍,一位穿着青灰色格子西服的中年女士,我们的表嫂,微笑着举起了相机,将这难得的亲人聚会定格成永恒的萦念。
一个秋日,当我落座于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明亮办公室时,绿影中的寂静大楼响起了疾徐的脚步声。
当满面笑容的法学院吴书记接过我的信笺时,眉峰猛地一抖。“王健先生在长岛的家我去过。”吴书记一下子便沉浸在飞赴纽约与王健先生亲切晤面的情景之中。
他打开天仇兄所著《三山集》时,兴奋地说:“镇江是一个风水宝地,我去过,那里,还有我的诸多朋友呐。”
几日后,南师大一九六六届中文系毕业生小聚苏城。天仇兄所著《三山集》宛似一枚江天信鸽飞到了众同窗的手中。一位政务繁忙的同窗也赶往苏城与众学友小叙别后之情。他与天仇为同舍室友,又一日,这两位好友又同时出席了在仙林大学城南师大本部召开的一九六六届中文系校友联谊会。
我静静地立在花木葱茏的南师大校史馆前,一位穿灰格西装的老人一眼就认出了我。他一步跨前,从书包里掏出一本天仇兄所赠《三山集》。“我的孙子今年考取了江苏大学,我要请天仇兄题名一下,让他在天下第一江山的名城里好好锤炼一番。”神秘而感奋,欢悦而动情,天仇四哥微笑着用他秀丽的楷书欢迎这位新到的镇江小客人。
雪水从宾馆的屋顶跌落下来,碎成了霜花。我用手紧紧按住口袋,里面有四张照片,为数十年前表嫂包玛琍在金山为我们几兄弟所摄。上世纪九十年代天仇兄访美时,王健表兄特别动情地回忆起幼年时与父母及二舅,即我们的父亲同游金山时的难忘情景。
“我要让下一辈的孩子认认家乡的门。”表嫂包玛琍真诚地对前来探望他们的表弟说。此次我由北卡专程赴纽约即是来送家乡的“门灯”的。曼哈顿成了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上午十点钟,我们踏进了整洁的王嘉廉社区医疗中心。
回到宾馆,手机响了,我知道《三山集》中荡漾的金山湖波已化成青天的一抹笑影,刻印在纽约长岛绿意萌动的王家庭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