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笪伟 裴伟)日前,收录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于各类报刊的论文、讲话、序跋等作品的《于漪全集》(修订版)正式出版。首发式9月2日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馆)4楼多功能厅召开。
《于漪全集》是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的全集,收录了于漪老师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的论文、讲话、序跋等,记述了她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职业信仰和实践探索。
以 “一辈子学做教师”为线索,《于漪全集》(修订版)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多维度展现于漪来自教育第一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基本体现了当代教育家的典型形象,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学、教师学,为国育才,为党育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了解,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弘扬尊师重教风气,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向人民教育家于漪学习,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于9月2日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馆)4楼多功能厅召开《于漪全集》(修订版)首发式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教育界专家,出版者,《于漪全集》编委语文特级教师陈军、黄荣华、王友、兰保民等阐述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讲述和于漪老师相关的故事。
于漪,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是于漪为自己定下的讲课规矩。哪怕是从家里到学校步行一刻钟才乘到车子的路程,于漪都在更新、完善着教案。即将开始的这堂课,怎么开场、如何铺陈,每一个字词都打磨过很多遍。一位青年教师曾随堂跟踪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对同一篇课文反复教授中,他竟从未听到过重复的讲授。
于漪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可以说,她的教育思想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对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两次提出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既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描写故乡镇江风光的诗词,是于漪老师最偏爱的一首,她曾在不同场合朗诵。“家乡是个有内涵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生有幸,生于镇江。”这是于漪曾经在接受《京江晚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一句话。
于漪说,她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是镇江秀丽的景色陶冶了她的思想情操,是镇江的悠久历史塑造了她的生命之魂。她曾为《京江晚报》读者写过这么一句话——家乡育人成长,一辈子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