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翼
暑期到来,保护学生安全是各校和全社会非常重视的工作。连日来,我市多所学校发布暑期安全生活提示,其中均特别提到了防溺水,记者结合各校公众号的内容,整理出防溺水守则,希望所有同学度过一个开心而安全的暑假:
一、牢记“六不”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二、不同年龄段的溺水风险区域
4岁以下孩子溺水的高发地点为家里的蓄水容器,比如水盆、浴盆。5~9岁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更多的是在水渠、池塘、水库等。10岁以上孩子的活动范围更大,高发地点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三、拒绝诱惑四条原则
天气再热,不独自到河塘去降温;水景再美,不到野水中去感受;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别下水;别人再劝,不用生命去逞能。
四、外出“五告知”家长
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去、怎么去、何时回。
五、溺水自救
1. 掌握自救技能最重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
2. 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
3. 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
4. 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借助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堤岸边的设施、大树等固定的物体,不让水流冲走。
六、出现险情如何处理
1. 呼救。大声呼救,向周围人求救,立刻拨打110、119报警。
2. 就地取材。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木板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同伴,让他攀扶,将其拖拽上岸。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3. 急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让溺水者仰头,抬起下巴打开气道,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微弱或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特别是低体温情况下,应抢救更长时间,直到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脱下溺水者的湿外套,擦干溺水者的身体,盖上其他干燥衣物,避免失温。
七、记住 “四个不等式”
1.浅水区≠ 安全区
浅水区同样有风险,可能有波浪的冲击,被卷入深水区;水底太滑,导致人站立不住;在情况复杂的水域,可能水底突遇深坑。
2.游泳圈≠ 救生圈
普通游泳圈标准不够,还可能脱离身体。
3.会游泳≠ 能救人
即使是游泳多年的成年人,下水施救时也是十分小心。救援者要带溺水者游到岸上,需要相当的力气,很多成功的救援也是靠多人协作。所以,孩子们不可依仗自己会游泳,贸然下水施救。
4.景观池≠ 戏水池
因为小孩身材瘦小,即使景观池水浅,也容易导致溺亡。景观池中的水景喷泉需要用电,有可能水中漏电。
八、走出对于溺水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认为溺水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事实是,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所以,父母要一刻不停地盯紧孩子。
误区二: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事实是,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被水草缠住、风浪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
误区三:很多人认为使用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事实是,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任何充气玩具都不能代替家长的看管。
误区四:很多人认为正规游泳场所有管理员和救生员,不会发生溺水。事实是,救生员做不到时时刻刻盯住每一个孩子,能时刻盯住自己孩子的只有家长。
误区五: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可以救人。事实是,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不建议年龄小的学生在同伴落水时贸然施救。
误区六:穿戴救生衣,使用救生圈就能保证安全。事实是,有的溺水案例中,救生衣从身上脱落,救生圈不慎滑脱。所以,穿戴要紧牢,并谨防脱落。
(图片为省镇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与培训。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