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9日
第014版:最镇江

问道茅山三千年(19)

□ 张春蕾 夏和生

第三章 高道大德

茅山道教,自东晋创立道教上清派以来,高道辈出、羽流云集。元代,茅山上清派、龙虎山天师派与阁皂山灵宝派等道派合流,上清派成为正一派的一个分支;明代,北方全真派南下传入茅山,上清、全真两派相互交流、相得益彰,演绎出仙气浩荡、千秋不息的道教文化辉煌篇章。两派中的高道,有的以传播道教教义见长,有的以研究茅山道教文化立足,有的以实践道教的法术、注重炼丹术、替人斋醮著名,有的以帮助百姓治病、感化众生而为世人称道。茅山也因他们的活动而遐迩闻名,真正体现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特点。

一、土生土长的茅山道士——葛洪

茅山的著名道士很多,但土生土长于句容和茅山本地的并不多,南北朝时期的葛洪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茅山主峰大茅峰北有抱朴峰,峰上有抱朴山庵和丹井遗址,相传就是当年葛洪炼丹修道处。现在丹井已不见踪影,但句容市区葛洪故宅的炼丹井历经1700年依然完好保存,位于句容城区观井街西北侧,井栏为清代所制,1999年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洪虽不是上清派宗师,但他是晋朝江南上层士族道教理论的奠基人,所以他的神仙道教思想与上清派仍有相通之处。

(一)葛洪生平

葛洪(283-363年),晋朝人,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县都乡吉阳里人(现句容市城区联盟新村周边)。他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仙逝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他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高道葛玄的侄孙及再传弟子。葛洪的家族属于江南士族,世代都有人任高官。他的祖父葛系历任吴国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大鸿胪、侍中、光禄勋等中央要职,还封了寿县侯,其父葛悌也曾做过吴国的中书郎、中护军等,吴国被晋灭后,西晋政权因他是吴国故官,开始还任命他为郎中,后来一再贬官,最后降为邵陵太守,表现出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的歧视和防范心理。

葛洪13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一落千丈。他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贫无僮仆,篱落顿决……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已完全从一个门阀世家降为贫苦百姓。但葛洪自小好学,在如此困境中仍不肯放弃学习,白天砍柴卖薪度日,夜晚抄书诵读求知,“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抱朴子·外篇自叙》),活脱是当代一个勤工俭学的学生模样。每天不抄完借来的书,决不上床睡觉,少年时抄录借来的书已多达百万字。到16岁时,他已博览万卷书,许多篇章均能背诵,以儒学知名于乡邻与当世。《晋书·葛洪传》称赞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说他学识丰厚在江南无人能比,著作之多,超过了班固和司马迁。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张昌、石冰起义。吴兴太守顾秘时任义军大都督,写信邀葛洪任将兵都尉,镇压石冰起义军。起义被镇压后,顾秘任命葛洪为伏波将军。但朝廷却“了不论战功”,并未录用他。葛洪对荣位势利和“立功”之业深感失望,想北上洛阳,收集典籍,以“立言”为立身之本。但此时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残杀,酿成“八王之乱”,北上道路不通,江东陈敏趁势作乱,返归故里道路被阻塞。进退不得之际,故交广州刺史嵇含邀请他担任参军,于是他决定南下避乱。不料嵇含又被仇人杀害,他只得在广州逗留数年。他的博学多闻受到南海太守鲍玄的赏识,鲍玄在玄道之学方面深有造诣,能“逆占将来”(《晋书·葛洪传》),就是说能通过占卜预测未来。鲍玄把自己在玄学、医术方面的知识传授于他,并将女儿嫁给他为妻。这段时期他在玄、道之学方面有很大提高。

晋愍帝建兴三年,葛洪32岁,得以返回故里。后来的东晋元帝司马睿此时还以琅琊王的身份担任丞相,念他当年破石冰起义有功,封他为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召他为官。但他早已无心仕途,一心向道,对朝廷征召一概谢绝。从当年欲往中原搜求典籍开始,到淹留广州数年,直到返回故里的这段时间,葛洪一直坚持著书立说。据钱穆考证,《抱朴子》一书《外篇》50卷,内篇20卷的写作当在这个时期(《葛洪年谱》)。他用茅山抱朴峰为名号和书名,足见他对家乡这座道教名山的景仰和推崇。

2023-06-19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56773.html 1 3 问道茅山三千年(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