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2. 《上清大洞真经》
《黄庭经》出现比《上清大洞真经》早,且是后者的基础,但在上清派中,其地位不及《上清大洞真经》重要。
《上清大洞真经》是上清派崇奉的主要经典,被奉为诸经之首,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清派的修习方术。《上清大洞真经》共三十九章,以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法。每章存思一神,三十九章共计三十九神。《真诰》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后世上清派道士称此书为“仙道之至经”。该经结构严谨,辞藻华丽,意想宏阔,图文并茂,内涵丰富,适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者洗心炼志,清修健身。同时,它还明显吸收了部分儒家思想,因而享誉三洞,冠盖群经之首。《上清大洞真经》是继《黄庭经》之后,江南奉道士族文人所造作的又一部重要道经,是《黄庭内景经》修道理论及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道教上清派独具个性的修炼风格,是早期上清派奉修的根本性经典之一。
上清派就是以《上清经》问世而得以建立宗教的。
今存于《正统道藏》者,有收入洞真部本文类之《上清大洞真经》六卷,前有北宋仁宗时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撰写的序,卷末又有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嗣法的程公瑞撰写的后序和明初第四十三代正一派天师张宇初撰写的后序。各卷前均题茅山宗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交代此经为宋代茅山宗坛本,经南宋末蒋宗瑛整理,由程公瑞付梓刊行。此经在南宋、元、明影响很大。其后因内丹术兴起,影响渐衰。
第一卷为《诵经玉诀》,叙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着重存思五方之气、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这种存思身神的修炼功法是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思守玄一之道的具体化,是对《黄庭经》存思身神的完善,被称为道术中的最上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清经系经由南朝陆修静归类、陶弘景发挥,形成道教经箓派,至唐代便成为丹鼎派、符箓派之外的以经法相授为主的一大宗派。
(二)上清派宗师
上清派能发扬光大,除茅山地理位置独特、茅山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原因外,人才济济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了历代高道自创教以来筚路蓝缕的努力,薪火不断的传承,才有了中国道教史上如此卓尔不群、巍然挺立的上清派。这些宗师高道不仅名垂道教史,许多人在历代正史中也赫然在列。他们不仅仅是道教徒,多数都是当时的志士才子。他们著书立说,吟诗作文,在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方面也卓有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茅山志》载,自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创派以来,传至元代刘大彬,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45代。第一代宗师魏华存,被称为开派祖师,被称为“太师”;第二代宗师杨羲,被称为“玄师”;第三代宗师许谧,被称为“真师”。前三代之后,上清派以后的各代高道都被称为“宗师”。
在魏华存之前还有“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他们是: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和小有清虚道君。
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谧、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茅山“镇山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