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浩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麦香阵阵。时下,一幅金灿灿的夏收画卷在丹徒区世业镇高峰村铺展。6月9日,记者在世业洲音乐广场看到,种植大户王陈斌正忙着晒刚收割的1500余吨小麦。今年29岁的王陈斌黝黑瘦小,但干起农活来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俨然一副种庄稼的“老把式”。今年,他的小麦长势不错,实现了丰收。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然而,王陈斌的“志”却在“乡村”。2018年9月,退伍回来的王陈斌放弃了在安徽蚌埠老家体制内的工作,毅然决然地来到世业洲,成为镇江耕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神农氏(镇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身豆麦种植事业。5年来,这个90后年轻人的脸上已经褪去了青涩,更多的是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的自然。
扎根乡村
回报“滴水之恩”
谈及从城市转战乡村,从“铁饭碗”变成“望天收”,王陈斌充满深情。十多年前,父母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从安徽老家来到世业洲,靠着承包农田种植大豆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没想到,2016年的一场暴雨,导致家里300多亩小麦未及时收割而发芽。“当时我在部队不能回家,非常着急,担心父母受不了打击。让我感动的是,世业洲的农户看到这个情况,主动减租,政府也协助将此事反映给部队,部队一次性给了3万元的救助金,减小了损失,帮家里渡过了难关。”
受过世业洲广大村民们的恩情,退伍后,他果断放弃体制内的工作,揣着退伍一次性补助金,带着“新农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四新理念,开始了在世业洲这片热土上的探索试验。
为了改变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模式,王陈斌像一颗种子一样,稳稳地扎进了土壤里。但是大豆种植对他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熟悉的是自己从小在田间长大,陌生的是该如何提高规模化种植效益,实现增产增收呢?
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成天扑在田里。为了让田间地头的管理更科学、更精确,他时常上网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哪里有关于农技的培训,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创业第一年,他几乎亏光了所有的积蓄,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丝忧愁。
穷则思变!王陈斌意识到,想要真正做好农业,还是要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凭着军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迎难而上,顺利考上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学期间,王陈斌把农田里的问题带到学校,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田间地头,理论加实践不断地完善,让他的农业知识认知视野更开阔、更系统、更有科学依据。“正常农户种植大豆的亩产量达150公斤已属于高产,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做到平均亩产量能达到250公斤以上,属于特高产。”王陈斌自豪地说。
为了反哺当地农户,他把从实践中多年摸索出来的技术经验和大豆新品种传授给周边农户和从事豆麦轮作的种植大户,辐射带动了世业洲1000余亩种植面积,为近20户的种植大户和散户每年带来增产10余万公斤,增收70余万元。
逐梦田野
“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世业洲新农人,王陈斌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化征途。去年,他申报了“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市得到了广泛推广,填补了我市规模化大豆油料种植板块的空白。
王陈斌团队研发的大豆品种适用于淮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除在本地传授经验外,他还经常去周边城市进行技术交流,将成熟完善的技术理念,以点带面分享推广。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陈斌还积极带动其他退役军人投身农业事业发展中,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镇江耕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带动退役军人就业近30人,实现了人均15万元的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