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干
我是先知道圌山报恩塔,后才知道圌山的。那是多年前第一次来镇江,朋友邀请我去报恩塔游览,对圌山景色至今依稀记得。
圌山景区位于镇江市北郊的长江之滨,由圌山、五峰山、报恩塔、绍隆寺、东霞寺等景点组成,总面积18平方公里。这次出差路过镇江停留二日,再去爬了圌山。沿着石板台阶向上攀行,40分钟到达圌山之巅的楞严寺。寺庙因战火被毁,原址只留下孤零零的报恩塔耸立在山顶。该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30.94米,壁厚1.75米,下有白石须弥座。塔依山势,地基坚实,江阔塔威,位置显要。从入海口溯江而上,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便是报恩塔,故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誉。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中,报恩塔作为长江瞭望哨立下赫赫战功。
拜谒报恩塔后,我拐入曲径通幽的下山石道。小路弯转如肠,树荫蔽日,几扭几曲便到了半山腰。老远就听到山北侧传来钟鸣梵声,洪亮旷远,原来绍隆寺近在眼前。我进入寺院,从前堂绕到后殿,但见寺内蓬松的古柏、粗壮的樟树,枝叶交错伸展,携手覆荫,昭示着当年寺庙香火鼎盛。
顺着曲径下行不到200米,即是扼守长江咽喉的圌山关古炮台。宋将韩世忠曾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还存,让人惊叹。1842年英军发动长江之役,保卫镇江的第一炮在圌山关打响。漫步古炮台遗址,看着已生锈的古炮静卧在一排炮孔上,当年英勇杀敌的呐喊声和轰隆的炮声,犹在耳畔回响。
随手推开双扇铜锁木门,来到黄墙灰瓦的道教圣地华阳观。该观存有堪称初唐妙品的魏法师碑,专家考证是我国石刻历史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院子虽小,但很温馨,庄严中透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道教遗风。
圌山不仅有奇碑怪石,还有因地壳运动变化而形成的诸多洞穴。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还有观音洞、仙人洞、蝙蝠洞、野猫洞等,数得过来的有72洞,或分布在山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尼庵,原是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一处处天工与人意相结合的自然奇观,让游人大开眼界,为景象增添了文化的内涵。
沿着山北侧迂回前行,这时一群不知名的鸟乘着风从江面上飞过来,落在山腰的树上。眼下正是候鸟春迁时节,作为鸟类迁徙途中的“加油站”,圌山沿江湿地又迎来大量远方的“客人”。这里汇集了灰鹤、东方白鹳、白天鹅等大批珍稀鸟类,它们在这里停歇、补充能量后,将继续北飞繁殖地。也有部分鸟类如白鹭、苍鹭、鸬鹚等在此安家落户,回报修复圌山生态的人们。
从鸟栖息的树林下经过,山道旁树木葱茏,紫竹婆娑,野草茂盛,再远处是一些盛开的花儿,高的玉兰、樱花、红枫……矮的海棠、雪柳、杜鹃……明明一阵风一落雨就能将它们打落消弭,却还要开得这么热烈,红黄白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天然画卷,漫步其间犹如闯进了仙境。
日落前,我终于抵达山脚下的东霞寺。我沐着夕阳余晖,站在东霞寺门前的小桥上,回望圌山,依然婉约、幽峻、挺拔,花与山相映,人与景共美,多么优雅的意境,在春风中醉了的感觉,我竟忘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