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06月05日
第014版:最镇江

问道茅山三千年(17)

□ 张春蕾 夏和生

四、上清派经典与宗师

(一)上清派经典

上清经系的代表性经典为《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

1.《黄庭经》

《黄庭经》是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的含义,有不同解释。《正统道藏》梁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今人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黄”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阶前空地,“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黄庭外景玉经》早于《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被上清派奉为“不死之道”而被广泛奉修。《黄庭内景玉经》之名始见于《真诰》,该经运用七言歌诀的形式,把上清派的仙道思想与古代医学、生理学、气功学、养生学进行了糅合。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以及三田八景等各主要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以及它们之间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关系,阐释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神的论述。

《黄庭外景玉经》的思想结构比较松散,主要讲述了胎息、嗽咽、内观、服气、存神、固精等方法。指出黄庭在关元之上,幽阙(肾)居后,命门在前。黄庭收纳津液,产生精气,为人“灵根”(“灵根”有时又指命门);丹田或命门(书中说“田下三寸神所居”,盖指命门)乃藏积精气之穴,为人生命之根本所在。

《黄庭内景玉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发挥。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明确提出“三田”(上、中、下三丹田)理论,即上部脑中为泥丸,有九宫,九真居之;中部心中为绛宫,主守神有心神丹元;下部二肾之间为命门,“横津三寸灵所居”,是藏精之处。

《黄庭经》提出的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意义。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生理、医理知识。如有关黄庭、命门或脾、肾的观点,与传统医书所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大意相同;其他如脾主中央、心典一体、肺气起自三焦、五脏开窍体表,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相对应、五行合气本一等等,亦与医理相通。

作为上清派重要经典的《黄庭内景玉经》是对前代修道、医学、生理学、气功学等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既强调炼形,也强调炼神,为后世内丹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其“积精累气以为真”“咏之万过升三天”的修道思想,大大简化了道教的修炼程序,尤其为文人所喜爱。《黄庭内景玉经》不仅为茅山上清派所主修,而且还成为后世全真道派的功课经。

历史上也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书法帖,或为文作诗。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曾为此赋诗曰:“山阴道士如相见,为写《黄庭》换白鹅。”唐代吕洞宾《宿州天庆观诗》:“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宋代陆游《道室杂兴诗》:“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2023-06-05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54406.html 1 3 问道茅山三千年(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