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声 笪伟 朱婕
“情满镇江 共襄发展”,这是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镇江行活动的主题,对“创意写作”第十一季活动——“我为镇江文化旅游写一句宣传语”来说,这个主题似乎也特别贴切。5月19日-23日,宣传语征集活动开展以来,乡愁乡音乡情弥漫。
三山三怪,真山真水,千古江山,中国醋都……参与创意写作的好友们,对这些镇江元素如数家珍,对镇江城市形象的创意表达,也令人惊叹。这些宣传语的背后,是浓浓的镇江情、家乡味、年代感、时尚风,也充满了大家对镇江文旅事业的美好期待。
数据具有说服力。这是“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迄今举办的活动中(共11次),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前5天投稿量最多的一次。截至5月23日18时发稿,9个创作群,新增入群人数167人,总人数近1500人,接龙收到作品近千条,其中来稿最多的“创意写作”一群,接龙已达252条。另有电子邮件来稿近500条,“今日镇江”客户端投稿近600条,加上纸质投稿,已收到应征来稿2000多条。
有的好友第一时间响应;有的好友欲罢不能,创作不断;有的好友每天盯着手机屏,认真阅读别人的作品,翻查有关新闻资料,研读有关镇江的历史文化书籍,找灵感,想创意,并为作品作精彩注解,丰富了群友的阅读体验,增加对家乡了解……
这些,都让我们深深感到敬佩,群主和小编们都感觉,广大好友心头仿佛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那就是,不负时代,不负镇江,一定要为镇江写出一句最优秀的宣传语。
现小编从不同的写作群里采撷几则花絮,以飨各位好友和读者。
因为宣传语
每天品读文化和历史
好友“叶馨”已创作了多篇作品,并作了精彩的创意说明和解读,许多作品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味和历史感,让人品读之下受益良多。其中一件是:烟雨江南,锦绣朱方!中国镇江欢迎您!
叶老师对这件作品作了4条注解——
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出处唐朝杜牧诗《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语出《左传》。
锦绣:1.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2.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语出《墨子》、唐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等。
朱方:镇江旧谓。语出《左传》。
并且还作了特别有诗意的“创意说明”——
读到“烟雨江南”,您会遥想镇江旧时的风情。蒙蒙细雨中,真实的您进入这个朦胧的城市,这一切如真如幻,如痴如醉。
这时您站在镇江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切美好的美丽的事物和人。
这就是烟雨江南!朦胧的美,待您探寻……
这条宣传语
也是镇江的流行语
好友“韦一”是“创意写作”活动的忠粉,不仅积极参与创作,还主动帮助转发分享发布的作品。并且特别用心将已发布的作品一一整理,供群友学习参考。他创作的一条宣传语是:因为江豚,爱上镇江!
“韦一”解说道:江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晴雨表。镇江是长江扬子江段江豚最佳栖息地。近期,怀孕的江豚妈妈,小江豚一家逐浪嬉戏的视频红遍全网,且屡上央视、新华网。借此机会涨粉镇江文旅产业,让人们提到“江豚”就想到镇江,可谓一举多得。
因为江豚,爱上镇江,是一语双关,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他还建议,把西津湾“大白鲸”项目改成“江豚博物馆”,再延伸把“江豚”作为镇江旅游标识,“岂不美哉”。
江豚宝宝,江豚的微笑,不正在见证镇江的美好,成为城市的流行语吗?
因为宣传语
凝聚几多故乡情
久居海外的好友“扬子江”,投稿的第一件作品是:面面俱到,品味镇江!
他还写了一段温馨的文字——
最爱吃的家乡味道,莫非是一碗锅盖面了。
热气腾腾的面条,佐以家乡的香醋,家乡的酱油,家乡的麻油,还有一个主角,对,还有,家乡的肴肉,再加上,姜丝和蒜花,开始大快朵颐。
一碗看似普通的锅盖面,却富含镇江的标志性元素,以及浓郁的镇江历史文化。
我吃过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面条,相比而言,镇江的锅盖面,是中国美食中独一无二的美味,在面艺界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可以很自信地说,把锅盖面称为“镇江旅游大使”,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过分。
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向游客展示城市的温度,展示镇江人的待客之道和服务品质,展示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想必是发展镇江旅游的好选择。
短短的文字,浓浓的乡情,更有满满的期待……
因为宣传语
镇江扩大了朋友圈
好友“葛红普”系山东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中工网山东新闻主编。他在看到“我为镇江文化旅游写一句宣传语”的海报后,很快投来两件作品:“走遍三江,还是镇江。”“宜业宜居宜发展,上风上水上镇江。”
在和小编聊天时,葛老师说他“业余时间喜欢研究历史、地理,之前看过镇江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所以有印象。”葛老师表示,虽然没有到过镇江,但“向往已久……”
好友“海纳百川(柞树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黑龙江的),他在一工作群看到活动启事后,很快创作了“镇江,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地方”等几条宣传语。和小编聊天时,他介绍自己是县级政府公务员,“没去过镇江,但很喜欢江浙一带的历史文化”,并表示,“如果去苏杭扬,一定落不下镇江。”
甘肃省平凉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张逸霄,在有关工作群看到我们的活动海报后,酝酿了一下,提交了“镇山镇水镇江地,宝山宝寺宝华天——水润镇江欢迎你”等作品。
聊天时,张逸霄坦言道,“虽没有来过镇江,但神往很久了!”他说,对镇江熟悉的印象有,“长江防线,镇江炮台,金山法海白娘子,茅山道术……”并谦虚地表示“了解还是皮毛!”但“有机会一定来镇江!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来!”
为了宣传语
每天都要认真做功课
好友“徐庭国”是“创意写作”群的铁粉,每天提交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认真看其他好友的作品。为了严格按规定接龙,有时候当天的3篇作品提交完了,就提前准备第二天的“作业”。他说,“就怕有老师捷足先登,所以群里老师的每一件作品必学必看,别到时纯天然产品变成了剽窃品。”
不仅如此,他还会把写好的作品发给朋友看。请朋友指导,听取意见后再投稿。可见,宣传镇江的文化旅游良好形象,好友“徐庭国”将之当作自己的副业了,可谓竭尽“洪荒之力”。
小编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