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笪伟
本报通讯员 裴伟
日前,著名汉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John W. Chaffee)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翻译的学术著作《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书中对两宋之交迁居镇江东乡的江南巨族——大港赵氏的来源展开了翔实的论证。
同一宗族的贵族,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宗室在本质上是专制政体的延伸,是皇帝出于维护皇权目的的造物。宋代起初采用唐代宗室模式,但很快发展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机构(大宗正司)。1127年,金军攻陷汴梁(今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3000余近支宗室。徽宗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如大港赵子禠一系)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还获得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者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镇江东乡大港为江南地区最大的赵姓聚落,清初学者刘献廷引用前辈学者的回忆,“昔年阻风江上,邂逅土人赵茂先者,因主其家。其所居地属镇江府,与焦山相值,名大港镇,有山曰瞿,半出江岸。其始乃宋艺祖(即宋太祖赵匡胤) 之后,南渡后一人居此,后成巨族,今已二万余丁矣。”这说明在明末大港当地赵姓男丁超过2万人。近代以来,革命家赵伯先、画家赵无极成为“一武一文”的赵氏代表人物。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在“家族认同的发展”中,认为“许多宋代以后的赵氏宗族都把自己的世系追溯到南宋的‘创始祖先(始祖),当然,这不等于宗室意识的消亡,个体家族在开创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而宗室继续存在,这个值得骄傲的头衔使宗室家族仍然有别于他们的士大夫邻居”。赵子禠(1089-1157)是“创始祖”的极好例证,他人生的头40年消磨在南京的敦宗院。1127年子禠南渡,先到丹徒县(润州,两浙)的京口镇,1129年在大港镇安家。1132年,子禠被封为太祖后府君,授朝散大夫(正六品文阶),赐田100顷(约1000亩),家族的势力变得更加雄厚,这样一大笔赐田必然使他的家族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之一并巩固了这个家族与当地的联系。清代的大港赵氏奉子禠为创始祖,把他而不是宋太祖算作世系的第一代。著者认为“1809年赵廷芝编《大港赵氏宗谱》尽管编纂时间较晚,但这部宗谱最早几篇序却成于1400年”,并评价子禠的朝散大夫这个封号来历,“大概是因为他的谱系地位源自太祖的长子、长孙、长曾孙,据我的研究,没有看到比他谱系地位更高的人。”
北宋末年,朝廷在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设敦宗院,安置远支宗室。1127年,首都开封陷落后,宗室南渡,夏历八月,知南外宗正事在奏疏中建议,如果宗室成员渡江到镇江府,就可以不再单纯依赖淮南。应此要求,高宗下令,来自南京(今商丘)的宗室迁往镇江,来自西京(今洛阳)的宗室迁往扬州,来自开封的宗室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安置。
近年来,一股“宋史热”蔚然成风,本书拉长时段、议论纵横,不失为了解宋代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的优秀读物,是宋朝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三百年浮沉动荡,十三代兴衰荣枯,《天潢贵胄》描摹了一幅赵宋宗室史诗长卷,也着意探讨了宋代皇权的发展。书中还提到宗室赵子崧,是宋高宗朝廷国策讨论的积极参与者,被任命为镇江知府、两浙路兵马钤辖,在镇江守城。
作者贾志扬(John W. Chaffee)为国际知名宋史专家,《剑桥中国宋代史》主编,著有《棘闱:宋代科举与社会》等。贾志扬师从柯睿格(E.A.Kracke),后者可以被称为美国的“宋学之父”。值得一提的是,贾志扬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他的父亲曾在中国传教,而他即是在1948年出生于安徽省。操一口流利中国话的贾志扬及其父母对中国、中国人有着十分友善的亲情,贾志扬更是称自己为“中国文化的钦佩者”。正是因为这种身份,相比很多海外汉学家,贾志扬对史料的运用更娴熟,对中国的认识更深入,对历史的分析更通透。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谢慧贤(Jennifer W. Jay)说:“这本书带领我们跨越300年,见证了赵匡胤家族13代人的成长和衰落……贾志扬是一位擅用细节和技术信息的大师,他细致地记录和重建了大约600名宗室成员在宋朝动荡的300年间的生活……他扎实的研究将为关于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其他皇室的研究开辟道路。”
本书出版项目统筹(策划编辑)康海源告诉记者,这次重印精装版设计别有匠心,为映衬主题,《天潢贵胄》封面在设计中即注重靖康之难对宗室的影响,古画与烫印工艺结合,在感知典雅宋韵的同时,突显时空撕裂,兼具美感与内涵。主图采用宋徽宗1112年所作《瑞鹤图》。当时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群鹤飞鸣于宫殿之上。宋徽宗认为这是国运兴盛之兆,欣然命笔,绘于绢上。封面下半陡然空间撕裂、战火盈天,两只白鹤冲破火光,寓意劫后宗室南渡与南宋建制。两只白鹤其一向南,其一向北,暗含南宋朝廷的北伐争论,以及南渡宗室群体的怀旧之心。这倒与大港创始祖子禠别号“志南”异曲同工。
《大港赵氏宗谱》主编人员之一的赵金柏先生告诉记者,《大港赵氏宗谱》于1689年编修,目前居住在镇江新区大港街道及周边乡镇的赵氏后裔仍有20000多。《赵氏宗谱》明代至民国多次编修,共有18大分支,然而由于各支派人丁的繁衍迁移,最后记录在谱的达109个分支,分布在江苏省内所有城市及省外30多个城市。很多分支的家谱早已毁佚,但仍有版本收藏在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处。从2012年开始,大港赵氏后人自发组建编委会,为重编《大港赵氏宗谱》做准备。 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修缮位于大港车碾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子禠墓。新编《大港赵氏宗谱》延续旧谱的基本结构、格式,简化宗法礼制的繁文缛节,籍录与大港赵氏后裔有关的宗祖世系。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文化精神,传承宗族的文化。赵金柏说:“大港赵氏家风可以简要概括为文化追求、社会担当、人格独立。国家不仅是抽象概念更是由一个个家庭、家族构成,家族群体的奋发有为就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用这种正能量鼓舞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