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三)对道教既利用又防范的统治集团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统治集团对道教既利用又防范。他们一方面支持道教进行有利其统治的改造,另一方面又对聚众造反的道教组织及个别道士无情镇压。靠镇压黄巾起义上位的曹操的做法就颇具典型意义。他对有影响力的道士进行“聚而禁之”,将社会上的知名道士“集之于魏国”,听话的道士,允许他们出入宫廷,给他们提供“攀龙附凤”的机会,接受其计谋,认可其养生方术,支持他们对教理教义进行改造,但对有个性、不听话的名道名医如华佗等人则直接绞杀。经过如此改造的道教,逐渐适应了统治者的口味,一批最高统治者加入道教,成为信徒,进一步推进了道教队伍的贵族化。
(四)努力从民间和边缘走向上层和中心的早期道教
东汉中后期,在巫道、黄老道的基础上产生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较有影响的早期民间道教组织。早期道教信众多是追求现实利益的下层民众,不但教义粗俗鄙陋,有的甚至试图借助于宗教的影响力,通过暴力去实现人间理想。因此,早期道教为上层贵族所不屑,更为统治者所痛恨。太平道在惨遭镇压后销声匿迹,五斗米道在被迫迁徙、肢解、分化过程中苟延残喘。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早期道教很快变得支离破碎,十分萧条。
1.太平道
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中,河北巨鹿人张角借助黄老道发展起来的太平道,是一个打着宗教旗号的准军事集团,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太平清领书》(一般认为就是《道藏》中收藏的《太平经》,该经在汉代就被视为“妖妄不经”而成禁书,只在民间流传,却被张角奉为主要经典,可见其创教初衷即有反抗之意。)为主要信奉经典,二是以“跪拜首过”“善道教化、符水治病”为主要宗教活动。依太平道发展起来的黄巾军最终因其只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准军事组织而遭到统治者镇压,他们宣扬的“天下太平”的美好理想也随之化为泡影。
2.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沛国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阿房村)人张陵创建了另一个民间道教组织,因受道者初入教时必须缴纳五斗米,因而得名“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同为黄老道的延续,但五斗米道在太平道被剿灭后依然留存下来,因而五斗米道通常被看作中国道教的开端和早期道教的组织形态。创教人张陵被尊称为“天师”,以后常被唤作“张道陵”,其子张衡被称为“嗣师”,其孙张鲁被称为“系师”。作为天师道前身的五斗米道,传至张鲁时呈现出比较兴旺的景象。
张鲁的五斗米道用行政威力护持教法,又用宗教神力维护行政,形成了政教互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在民不聊生的汉末大动荡中,在偏安一隅的西南汉中一带营造出“民夷信向”的一方乐土。但张鲁终其一生更多表现出政治、军事上的筹划和谋略,而非宗教上的虔诚与超越,更像一个地方军阀而非宗教领袖。
3.神仙道教
神仙道教以《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为主要经典。该派师承传授的源头是左元放,左元放传葛洪从祖葛玄,葛玄传郑隐,郑隐传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出生官宦世家的葛洪(283~363年)是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是“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的典型代表。葛洪对早期道教进行批判性整理及理论性总结,为道教打开了理性化大门,成为道教雅化的关键性人物。道教从民间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士人的人生信仰。葛洪《抱朴子·内篇》详尽阐述了神仙道教的基本理论及修炼原则。神仙道教为了自神其教,不仅强调“升仙之要,在神丹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抱朴子·内篇·金丹》),而且在传授经书时要立坛为盟,私传口诀,将传教方式神秘化。这种神秘的丹经内容和传授方式,迎合了上层士族的高雅爱好,确立了神仙道教服务上流社会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