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沈伯素
新四军英雄王敖毅,早在1948年就牺牲了。但是,我却总觉得他还活着,并且经常能同他相遇。因为我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在丹徒一个陵园,我读到一则烈士说明:“王敖毅(1922-1948),原名贡孝兆、贡敖毅,乳名毛毛,1938年6月加入新四军……”在丹阳一个陵园,我也读到一则碑文:“贡敖毅,又名王敖毅,丹阳延陵人……在马甲村被捕……”更在来往丹徒上党镇时,总有一个敖毅村的名字在眼里闪现。这令我感到:敖毅,是一位活在镇江城乡的烈士。
密切地接触到王敖毅,是见他活在汪大铭的书中。汪大铭是从上海投入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因英勇战斗成为新四军骨干,他一边战斗一边写日记。我读他当年写成、已经正式出版的《汪大铭日记》时,脉搏总是随着书中的情节起伏而激烈跳动。书中浓墨写到了王敖毅:日寇投降后,新四军主力渡江北撤,王敖毅奉命坚持原地斗争,任镇丹三区副区长。国民党回到江南,对我茅山抗日根据地人民穷凶极恶地加紧进行迫害和压榨,王敖毅领导群众和他们作斗争,成果显著。敌人出榜悬赏大米一百担捉他,仅报个信就奖二十万元。在得到叛徒报信后,敌人于1948年3月3 日清晨,突然包围了丹阳马甲村,要村民交出王敖毅。那天,敖毅和其他两位同志虽然确实隐蔽在村里,但当场却没有一人肯说出来。敌人在村里折腾半天,一无所获。他们灭绝人性,宣称要放火烧掉全村房屋,把王敖毅烧死在村里。敖毅突然从隐蔽的屋子冲出,大声说:“我就是王敖毅,有种的上来!”他一面向敌人开枪,掩护同伴撤退,一面向村外飞奔。在打死敌人哨兵时已冲到村外,敌人的四五挺机枪全部转向村外的敖毅猛扫,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的左大腿,殷红的鲜血喷涌而出。
作为王敖毅上级的汪大铭,曾任中共茅山地委副书记。他的书里充满了对王敖毅牺牲的悲痛。他简要回忆了当年的毛毛的一生。特别提到“在茅山工作过的同志,很多人都认得毛毛。因为他是地委的通讯员,以后当区长,才取了一个名字叫王敖毅。他有一副很好的嗓子,唱得最出色的是《丈夫去当兵》这首抗日民歌。”
《丈夫去当兵》这首歌我也曾经会唱:“丈夫去当兵,老婆叫一声:毛儿的爹你等等我,为妻的将你送一程。你去投军打日本,心高胆大好光荣;男儿本该为国死,莫念妻子小娇身!”哦,毛毛爱唱这首歌,他是时刻表示自己参加新四军的本意“男儿本该为国死”。难怪他为革命视死如归!
是的,王敖毅正是一位对敌斗争十分坚决,又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好同志。他的勇敢机智,用一件事即可充分说明;1943年,在反日伪军“扫荡”最为残酷的斗争中,一次,他和汪大铭、张仲英(丹阳县委书记)三人住在九里附近的一个小村里,陷进了日寇的包围圈,三人隐蔽在一个河湾里。在距河岸100来米的一条大路上,敌人来回搜索,河对面稍远处也有敌人用望远镜瞭望侦察,稍有怀疑即鸣枪,并进而向前包围。形势非常危急。这时,一直一言不发的毛毛忽然像下命令似的对两位首长说:“你们在原地隐蔽不动,我到河边去,如果敌人下来,我开枪阻击,吸引敌人,你们沿河边分开转移。如果三人都在一起,危险性太大。”说完,他大摇大摆走上河堤挖起野菜来了。顿时,好几个敌人的望远镜对准了他。毛毛一面挖野菜,一面不惊不慌地捉蟋蟀。他的行动迷惑了敌人,使敌人失望地走开了,三人也转危为安。
王敖毅的故事,当地人相传为快,他的名声在镇江城乡久久飞扬。他的英雄事迹真实而生动,展现了人类历史中最感人的一面,也深深感动了笔者。一次,笔者来到丹阳马甲村,提起王敖毅,村里一位知情者——已经94岁的马老太对我说:“那天反动派突然来了几十人,把村子团团围住,还架了机枪,真吓人啊!王敖毅是我们的区长,几个人就住在我家前边那座房子里,我们没人会告诉他们!”
我对村民提起为何马甲村没有改名为敖毅村的问题,一位91岁的马老汉对我解释:“王敖毅是在我村村外负的伤,倒在村外野地里。敌人前去捉他,他拒捕;敌人拖他,他就地抱住小树不放;拖离了小树,他又攥住野草不放。敌人没法,将他绑在门板上抬着朝白兔方向走。因为流血过多,又不肯让敌人医治,抬到远离马甲的陶巷时,便痛苦地牺牲了。”这样,陶巷就有了“敖毅”这个名字。
今天,敖毅村为以烈士命名而自豪,激发着村人勇往直前,振兴乡土。敖毅这个名字既永垂青史,也活在镇江城乡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