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政
丹阳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医,如宋代的神济,精通医理,察脉如神,名闻一方;明代有朱栋隆,在医学上精研二十多年,著《痘疹不求人》《四海同春》《脉药蠡管》诸书,成为一代名医。而清末丹阳又出了一位奇才,不仅在医学上著《韩氏医书六种》名闻杏林,还著《蒙古纪事本末》,闻名史学界,此人就是韩善徵。
富家子弟困场屋
韩善徵(约1852-1917后),字止轩,号止仙,又号唱卢。清末医学家、史学家,镇江府丹阳县城人。先世为徽州黟县人,约在明洪武、永乐年间迁徙丹阳,清代后期已跻身丹阳富家行列。按丹阳县志记载,韩善徵伯父韩凤来为光绪六年附贡生,曾为县学捐办过祭器,光绪十二年、十八年,两次会同丹阳教谕、训导修建县学建筑,二十九年(1903),募建孝贞节烈总坊,还经办过慈善机构崇节堂、效仁堂、粥厂等,可见其名重一方。韩善徵的堂兄韩庶征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三十二年受知县委托创办过师范传习所,地点在县治北积谷仓,每班十个月毕业。光绪二十九年,韩善徵的堂侄韩逾曾与王承露等人发起建同善堂,抚恤衣业孤寡子女。以上记载可见当年韩家在丹阳颇有影响力。
韩善徵是韩凤来的侄子,作为富家子弟,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文化教育,后入县学读书,以廪生的资格选拔为贡生。父亲韩穆庭是位“严父”,对儿子的学业极其关心,他有个故交束允泰,光绪二年举人,时在浙江平湖桐乡一带任知县,韩穆庭经常把韩善徵攻读功名的作业寄给束允泰批改,请他提意见。然而韩善徵科举之路不畅,屡困场屋,七次不举,直到宣统初(1909),才举孝廉方正。
科举不果转学医
韩善徵性格耿介,一生苦读,博学多通,虽然科考失利,却致力于搜集整理文献,孜孜不倦。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曾到上海求志书院(光绪二年创办,光绪三十一年停办)读书,此校设经学、史学、掌故、算学、舆地、词章六科目,聘请钟文丞、俞樾、高骖麟、刘彝程、张焕纶等知名学者主持。韩善徵成绩优异,获得过书院的奖学金。
由于多年科举不果,韩善徵就弃儒学医,广搜医籍研读,时已到中年。光绪十九年(1893),束允泰因公到上海,见到在此拜师学医的韩善徵,惊讶不已,当面责问为何放弃举子业。韩善徵却莞然答道:“此亦仁术也,鸟得以其技小而贱之乎?丈夫生不能预牧民之任,亦得补天地生成之所不及。”束允泰无法改变他的人生方向,只能再三嘱咐他不要放弃科考。
这一年夏秋,疟疾流行,诸医投药小柴胡汤无效,毙者接踵。韩善徵咨询诸医,皆以为不祧之法,历访各地负盛名者,也不能明其义,内心感到歉疚。于是研读叶香岩疟案,再读海昌王孟英著述,乃悟得医家治疟无效之原因。经潜心研究与实践,韩善徵纂成《疟疾论》一书(1897年刊行),是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书成后,韩善徵马不停蹄,继续广览博读,潜心四载,撰写出《痢疾论》四卷、《阳痿论》二卷、《金匮杂病辨》三卷、《时病撮要》一卷、《醒世琐言》一卷。
韩善徵著医书的同时,也在丹阳悬壶行医,济世救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任钱塘知县的束允泰谢职归乡,定居城内,目睹了韩善徵精湛医术,他说:“见韩生之活人,果能知疾之所起,而措之裕如。”来年(1897)仲冬,韩善徵将六本医书稿合为《韩氏医书六种》,请束允泰作序。束欣然应允,还在序中言:“余阅诸书,皆本生平所得,以辨讹正误,其言简而明,且切于用。较比之拾人唾余,好为大言以欺人者大相径庭矣。”即便如此,他还是劝韩不要放弃科举。
《韩氏医书六种》当年并没能全部刊印,只有《疟疾论》一书付印,其他的都只有手抄本传世。
留心史学著史书
在研究医学的同时,韩善徵也留心史学,重点放在蒙古史的研究上,最终写出《前蒙古纪事本末》《后蒙古纪事本末》两书,成书时间为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和九月,来年(1905)仲秋由上海春记书局石印刊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孟夏,他将两书合一,取名为《蒙古纪事本末》,请同乡名士张素作序。
宣统元年(1909),韩善徵通过“制科”途径,举孝廉方正。“孝廉方正”是清代特设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这也算是对他七次科举失利的一点补偿,此时他已近花甲之年。也就是在这年,新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下令在南京龙蟠里开局修《江苏省通志》,韩善徵受邀参编。
省志之修,由来已久,早在同治、光绪年间,江苏大吏令各州县修志书,为纂辑江苏通志作准备,然而迟迟未动。直至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张人骏才奏置通志局,延聘缪荃孙为总纂,另请胡炳益、丁国钧等34人为分纂,着手编纂通志。不料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通志局解散,此事半途而废,仅有《江苏金石志》《江苏兵事纪略》单独刊行。韩善徵虽没能见到志书竣工,但也作过大贡献,“勘订多出其手”。由于所接触的文献资料多,故而又著有许多史书,如《历代边防纪要》四卷、《春秋疆域今地释》一卷、《战国今地考》八卷、《江苏海防辑要》、《江苏江防辑要》、《丹阳疆域形势纪要》等,由于大都散佚,撰写时间已难以考证。
民国入川任知事
通志局解散后,韩善徵又回到丹阳。曾为丹阳何氏八修谱作序。此谱编修于民国二年(1913),卷首大字谱序为韩善徵撰写,并由书法家郭宗仪书写。此事足以说明韩善徵当时已是丹阳举足轻重的名人。
也就是这一年(1913)12月2日,民国政府公布了“县知事任用暂行条例”,规定县知事由考试产生。来年(1914)2月15日举行了第一届考试,后又在4月举行了第二届考试。韩善徵赴京参试,成绩合格,授得四川某县知事。这样他就入川上任。
遗憾的是入川后事迹再没发现文献记载。但根据其后人回忆,他入川后还与夫人生了两个孩子,并卒于任上。其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任职时遇刺而亡;一说是任职时从马上跌落后不治身亡。不管真相如何,其卒年大概在1917年之后。
纵观韩善徵的一生,读书求仕之路不畅通,但在学术研究上出奇制胜,在医学与史学上获得重大成果,成为晚清一个知名人物。
在医学上,他的《韩氏医书六种》可以与许多大医家相提并论。内容广泛,论证精详,对后学颇有启迪。县志评他“持论高古不媚俗,为人处方极精。”又言:“邑中著医书者,自善徵始。”其中《疟疾论》三卷是他总结医家治疟之得失,全面论述疟疾之脉、因、证、治,并附前人治验医案;《阳痿论》二卷则辨析阳痿各种病因,录周慎斋、徐洄溪、王孟英、俞东扶等医家治阳痿之验案,并加按语阐发己见,后列内因门、外因门、不内外因门之治验方二十七首。纠正了前人将阳痿与阳虚等同之偏见,奠定了中医男科辨证论治阳痿病的证型基石。同时他还重视脾胃在治疗阳痿中的作用。
韩善徵还著有《白喉症治订误》一书,可惜已佚。《韩氏医书六种》稿本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堪称镇馆之宝。《疟疾论》单行本已出版过多次,而《阳痿论》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男性专科医书”,学术价值极高,2019年由金保方教授注解,编成《阳痿论评注》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在史学上,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前蒙古纪事本末》《后蒙古纪事本末》两书,合称《蒙古纪事本末》。面对晚清国难,他饱含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倾注大量精力,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前部分记述了从公元七世纪蒙兀室韦到元朝至元八年约六百年的历史,后部分则记述了从明洪武元年元朝灭亡至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四百余年的历史,合为千年史。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蒙古部族通史,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蒙古纪事本末》刊行后,流传大江南北,对普及我国蒙古及边疆民族史知识,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蒙古纪事本末》近年来由学者黑龙、李保文进行了点校,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