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3年02月04日
第007版:名城周刊

酒海古韵(下)

丹徒县学“万仞宫墙”石刻 (资料图片)

文/许金龙

簸箕巷

簸箕巷北自学沟巷,南至石头巷,长57米。1992年原花巷并入其中。

镇江古代就以编织簸箕等竹器著称。东晋时称京口为北府,驻守京口的北府兵多为南迁人士,“人多劲悍”,富有战斗经验,因此被东晋重臣桓温称赞道:“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意思是镇江的好酒可以饮,簸箕可以用,士兵凶猛,兵器也可以使用。

箕是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材料制成的器具,清代巷内居民多以竹器簸箕编织为业,故称簸箕巷。

学沟巷

学沟巷东自下河头,西转北至正东路,全长197米。此巷因地处昔日镇江县学宫墙外水沟南侧,故名。由此可略知当年县学南端的边界位置。

“文革”后,镇江师专在基建过程中,曾于原县学遗址外围挖掘出刻有“仞”字与“墙”字的正方形石块,证明当年县学南侧曾有“万仞宫墙”的石刻砌块,用以赞颂孔子的崇高品德与学问。2003年正东路建华侨大厦,学沟巷大部被拆除。

石头巷

石头巷在南门大街南段,东至下河头,西连南门大街,全长163米,也是镇江城里的一条千年古巷,宋《嘉定镇江志》和清《光绪丹徒志》均有记载。

北宋时范仲淹任镇江知府,他处处想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做好事。那时关河西岸的石头巷口和县学门前都是泊船码头,不远处有一座竹桥,时常有小孩子不小心溺水身亡的悲剧发生。范仲淹得知后心里很难过,决心为民造桥。他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再加上社会募集的善款,准备在关河上建造一座宽大安全的石桥。周围百姓纷纷解囊,就连远在他方的朋友也闻讯赶来相助。但有人认为,范仲淹为官清廉,直接赠与金钱生怕日后不大说得清,便有意买来石料、箩筐、大绳等材料运至施工现场。两年以后,县学门前这座漂亮的“清风桥”建成通行,老百姓称它“范公桥”。

此时各地仍有人陆续往这里发运石料,巷子里堆放的石料一直延伸到千石墟。范仲淹很是为难,他一面劝告停发石料,一面嘱咐属下妥加保管,以后转赠其他地方建桥。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条巷子叫“石头巷”了。

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祝应瑞罢官归京口,居石头巷“见山楼”,在此著《瘗鹤铭考》,画《观碑图》。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亦住见山楼。清道光年间诗人夏桢宅也在石头巷,其读书处称“十砚斋”。

下河头

下河头紧临关河西岸,北通正东路,南至古通巷,长349米。宋代时称下河巷,清代改称下河头,是镇江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宋元明清时,下河头沿岸茶馆、酒楼、商铺林立,一年四季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加之北有清风桥、梦溪园,西北有寿邱山,东面是藏春坞,春风杨柳,夏雨绿荷,秋月菊蕊,冬寒白雪,风景非常优美,引得许多文人雅士经常到此品茗、饮酒、吟诗、填词。

鼎石山上的僧伽塔与下河头隔河相望,山下有座都天庙。古时候一旦发生大旱,善男信女们就到此膜拜求雨。庙前旗幡高挂,青烟缭绕,钟鸣钹响,乐声悠扬,道士们率领信众们抬着玉帝、雷神、风神的佛像沿街游行,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书写青词祈祷上苍降雨赐福。

道光十九年(1839年)岁次己亥,4月23日傍晚,久任京官的龚自珍只身一人辞职南行。他夷然傲然,悲愤交加,途中不断有人资助。船行至镇江水域,被友人请至下河头酒馆小坐,但只见街上人山人海,喧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当地求雨的民众在参加都天庙祭拜后游行来到下河头。大名士龚自珍被一位道士认出,并恳请他为天神写一篇青词。龚自珍母亲本是金坛人,隶属镇江府,因此镇江也是他从小受知、启蒙之地。于是便挥洒健笔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抨击时弊、抒发理想的著名诗篇。

这首“青词”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期求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南门大街

南门大街位于酒海街社区西缘,南自虎踞桥(即南门桥),北延至中山东路,全长1229米,是沟通城乡南北的主要通道。古南门大街最初由三段组成:从虎踞桥至正东路,即酒海街社区所在的地段称柴米街;从正东路至原吴先生巷(今第四人民医院北端)称道崇观;再往北至中山东路五条街口称南街;街上从南至北的岔路口共有三道御赐石牌坊。因方向正对南城门,清末民初统称南门大街。清代南门大街有“三条龙”之谓:清晨农民担柴进城形成一条长龙叫“草龙”,中午农民担米进城投牙(行)形成一条长龙叫“米龙”,下午大街稍得空闲,商户、居民们赶忙持桶前往运河边担水,形成一条长龙叫“水龙”,整条大街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街上曾有明大学士靳贵、清大学士张玉书、清四川按察使戴三锡等名人故居。清冷士嵋有《过故靳相公宅》诗云:断垣荒壁斜阳里,落尽前朝一树花。

南门大街南端穿过虎踞桥是南门外大街。这条大街北自运河路,南至天桥路,全长255米,是连通丁卯桥路、官塘桥路和岗子下的交通要道。

庙巷

庙巷南至棒棰营,北至古通巷,长183米。庙巷原名“双庙巷”。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前南门小学)原址就是北宋丞相曾布的宅院,“在千石墟之东,后为道林寺。”清代此巷内有关帝庙、极乐庙(穷神庙)、如意庙、狗王庙等多处庙宇,故称庙巷。数如意庙的规模最大,狗王庙最为热闹。

狗王庙里供奉的是一只为保护主人财产而丧生的义犬。传说很久以前镇江城里有个叫朱来臣的猪贩子,年关去南乡一带收账返回途中,因贪杯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将装有银两的褡裢失落在地。直到次日醒来后方才发觉褡裢丢落,但沿途寻找无果。若干天后,忽然发现自家的那只家犬蜷曲着身体,饿死在庙巷的墙角,伏在身下的那只褡裢原封不动。原来那日小狗随他一起赶路,看到了丢失的褡裢。但见主人已经喝醉,小狗用嘴衔也衔不动,于是就匍匐在庙巷的一处墙旮旯,苦苦等待主人来寻。猪贩子见状失声痛哭,但是悔之晚矣,便用失而复得的银两修造了这座狗王庙,以彰显义犬之忠诚。每年正月二十是“狗王”的忌日,也是传统的狗王庙会,四乡八镇的乡亲们都会来此祭拜“狗王”,为新的一年祈福。

到了清代,庙巷一带成为守城部队的训练场。镇江沦陷时,庙巷又遭敌机轰炸,形成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巷子里陆续建起很多民房,庙巷的走向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棒棰营

棒棰营地处南城根脚下,东自梦溪路,西至南门大街,巷长278米,原南城根于1957年并入棒棰营。据说明清时代这里驻扎着用“棒棰”守护城墙的军队。冷兵器时代打仗一般使用云梯攻城,依靠云梯顶端的竹缆套住城垛以固定云梯。而守城士兵就会用“棒棰”砸烂梯顶的竹缆,以阻止敌人登城,这支军队就叫做“棒棰营”。因此棒棰营的名称与旧时军队的营房、营盘驻地名称相关。

自从有了洋枪洋炮之后,守护城墙的棒棰营遣散,这里成为江绸业织机户加工生丝的作坊集聚地。巧合的是,棒棰也是一种用于捶丝的工具,故棒棰营的名称也与当地丝绸业有关。镇江“江绸”质地优良,闻名国内外,远销朝鲜、阿拉伯国家,清代时被列为“贡品”。据《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记载:“江苏绸类丝织品著名的有南京宁绸,丹阳阳绸,镇江江绸,吴江盛绸、绉绸等。”又云:“镇江的江绸,又名冲宁绸,颜色有花、素两种,每匹长4丈余,宽2.2尺。清廷每遇庆典,均派员来镇江采办,以备赏赐。宣统二年(1910年)镇江的‘文明绸’获南洋劝业会奖状。”民国期间镇江江绸业出口逐年萎缩,大部分作坊倒闭或兼并。

新中国成立后为安置住房困难职工,在棒棰营大块空地上建起一排排简易公房。随后又有船院三村建在棒棰营。1988年,新的工人文化宫落户棒棰营东侧地块,被列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棒棰营老旧公房作为危房被拆除,原址经过平场后建成公共停车场。

南马路

南马路原名南门外马路,后称南马路。东自南水桥,西至南门虎踞桥,长320米。清末民初,大批淮北与苏北的移民不断涌入江南,因为进不了城区,便在高差近2米的南城根脚下搭设窝棚栖居,俗称“侉子街”。1996年古运河整治,对原址进行成片开发。大片破旧房屋被拆除建成多层楼群,紧临运河的绿地公园融入古运河风光带。

2023-02-04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34568.html 1 3 酒海古韵(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