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宣介城市旅游独特的品牌形象,更是一座城市值得自豪的荣耀。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老字号的情感记忆。
1月17日,“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六季“我印象中的镇江老字号”启动。各写作群好友接力创作,热情分享各自印象中的镇江老字号微故事,回味名城镇江的老字号时光,引发了大家有关春节的老字号乡愁记忆。今选刊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来自家乡的味道
□孙建平
旅居申城已经有几年了,日常饮食,还是镇江味道。春节就要到了,几天前,又在网上买了几瓶恒顺的金梅醋,很是喜欢。过年了,有这样几瓶金梅好醋压阵,心里就很踏实。看到淘宝“厨飘香 镇江恒顺香醋”的店名,还有页面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恒顺始于1840年 中华老字号”的字样,心里就是一阵温暖。这份温暖,关乎乡愁,也关乎舌尖上来自家乡的味道。许多时候,来自舌尖的记忆,并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何处。
除夕之夜,家人围坐一桌,几碟冷菜,几碟恒顺香醋,再加上一瓶恒顺的百花酒,虽身处申城,亦如就在镇江一样,他乡也是故乡。
酱醋哪家好,
恒顺老字号
□荸荠
25年前我考上镇江师专准备到镇江来上大学时,对镇江一无所知。当车开过渡口,行驶在中山西路上,经过火车站后,发现路的左边有一个大厂: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恒顺”二字入眼入耳,竟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在镇江学习生活后,最耳熟能详的“镇江三怪”中,说起第一句“香醋摆不坏”,首先想到的还是“恒顺”,因为恒顺醋,真是香,中华老字号,美名天下扬。
上学时放假回家,必带镇江特产恒顺香醋;成家生活后,家里食醋必是恒顺牌;回到镇江转一转,肯定买些恒顺醋,就连炒点股票,也时刻关注600305。
我爱镇江第二故乡,我爱中华老字号恒顺醋的香。
老宴春,挥之不去的
记忆和情怀
□雨中漫步
1987年9月的一天,表哥兴冲冲地来到我家通知我,他要结婚了,国庆节在宴春酒楼办酒。乖乖!在宴春办啊!我露出羡慕的神情,那可是镇江知名的酒楼。
“你晚上8点过去吧!”“怎么这么晚?”我不解地望着表哥。“国庆节结婚的人多。”他说完一溜烟跑了。
正日子那天我晚上7点半就到了宴春,酒楼门口早已站满了亲朋好友。老店门脸古色古香,大门有副抱柱对联“宴开桃李园中亦觞亦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短短20字勾画出一派宜人景色。走到后面迎面一幅雕刻精美的龙凤三浮雕上镶嵌着“老宴春”3个大字,古风扑面而来。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如今只要砸吧嘴巴,当年水晶肴肉和蟹黄狮子头的味蕾感觉还能回来。
老宴春,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怀!
镇江老糕点的回忆
□南儒
镇江糕点厂有几样法宝——京江饣齐、八宝饭、五仁月饼、杂食果子。我爷爷对京江饣齐 和杂食果子偏爱之至。
京江饣齐 一定是即时补充的,一旦家里只剩下零星的“六角铮铮”时,爷爷必定抓心挠肝、茶饭不香,直到提回那个印着“镇江糕点厂”大字的装满京江饣齐的塑料袋,方才平息心中的烦躁,气也顺了,饭菜也可口起来了。
而对于杂食果子,那是与我关于年的记忆牢牢绑定在一起的。每逢过年,一定缺不了两盒装满大京果、小京果、豌豆糕还有那些我至今叫不出学名的香脆糕点的“杂食盒子”,家里谁敢说一句“每年都买,吃腻了。”则必定遭受爷爷的白眼:“没有这个能叫过年?”“没杂食果子,客人来了吃什么?”
爷爷过世8年,我又吃了京江饣齐 和杂食果子8年,应该会继续很多个8年。
那碗宴春白汤面
□徐盛欢
偶然看见一句诗,“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莫名联想起“宴春”,竟觉得镇江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少了几分俗世烟火,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2019年春节前,第一次带儿子去宴春,他才是个三岁的小娃娃。当那碗素净质朴,只有青葱点缀的白汤面端到眼前,他开始是拒绝的:“这面条怎么没肉啊?而且好淡啊!”我笑着回答:“有肉,汤包不是肉嘛!”
而当我在那碗汤面中加入半勺细盐后,一切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他吃面的神态,那是一个小小吃货对于美食最原始的憧憬和崇拜——五分钟,一扫而尽。
“汤包还吃得下?”我笑着问。
“吃得下!”小小的肚皮,有大大的容量。
宴春,一个与镇江和镇江人分不开的名字。
一顿“奢侈”的
宴春大餐
□吴明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住在中华路附近,位于天主街的宴春酒楼是周边居民心目中最高档的食府。那时候,我们大家庭的重要聚餐都安排在宴春酒楼。
1958年以后,食材严重短缺,所有食品与副食品都凭票供应,宴春酒楼的菜谱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我们基本上告别了宴春酒楼。1960年以后,食材逐步增加,但价格一般家庭承受不了。
大约在1961年的冬天,母亲带着又饿又馋的我和哥哥在宴春酒楼吃了一顿大餐:三个人吃了一碗八宝饭和两碗白汤面。这顿饭花掉了母亲当月44.5元工资的一大半,吃完这顿“奢侈”的大餐,家中下半月只能靠借债度日。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宴春酒楼逐步恢复繁华。80年代起,我们家的重要聚会又相约在宴春酒楼了。
因为香醋,
深深爱上镇江这座城
□蒋建国
镇江是醋香缭绕的城市。香醋一直是镇江人的骄傲。镇江三怪,香醋当之无愧是第一怪。镇江,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
大学毕业分配到镇江工作已经37年了,也算是地道的镇江人了。恒顺醋厂在中山西路时,家就在醋厂周边,每天都是闻着醋香度过的。恒顺醋厂搬到丹徒后,家也随着醋香搬到了丹徒。
我非常爱吃醋,早餐常常是镇江三怪一碗汇,一碗锅盖面,加一份肴肉、一碟醋,三怪齐聚。平时凉拌菜,吃鱼鲜,都离不开醋,走亲访友必带醋,亲朋好友来镇必送醋,外出旅游必带醋,常常沉浸在醋香里,闻着浓浓的香醋味道,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因为香醋,我深深地爱上了镇江这座城。
亲友团对醋都的偏爱
□ 陈炳存
那一年,是1987年,哥哥光荣地当兵了,部队在镇江。从此,我们一家就和这座城市结了缘!哥哥每次回家探亲,带回的镇江特产里,“恒顺香醋”是首选。第一口尝到的醇香味,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悠长!
此后的日子,恒顺香醋一直伴随我的生活,吃面条时少不了恒顺香醋;早餐吃包子必蘸恒顺香醋;吃鱼吃冷菜必须配恒顺香醋。有时甚至喝水都要滴点恒顺香醋,喜欢凝望它与水相溶的橘黄式样,感受它的香醇扑鼻,味觉它的甜美怡心。如此近乎痴迷,以至于爱人开玩笑说我对醋的偏爱胜过了她!
“恒顺香醋”是镇江这座城市的老字号,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镇江的名片。我也因它而爱上了这座深具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镇江!
镇江本土的
两家老字号药店
□ 胡
镇江本土有两家老字号药店,一家叫存仁堂,一家叫保安堂。
存仁堂创立于1831年,取名有“存其仁义,同济众生”之义,清苦时期一直为贫苦人民义诊、施药。“北有同仁堂,南有存仁堂”,足见其江湖地位。保安堂,相传由许仙与白娘子在镇江五条街上开设,做着悬壶济世、造福当地百姓之事,虽是传说想必也有历史的事实。
两家药店使命一脉相承、光辉延续至今。前不久,疫情席卷而来,退烧药千金难求一片。保安堂滨江店免费发放3万片退烧药,体现了私企的良心;存仁堂紧急调配60万片退烧药保障市场供应,彰显了国企的担当。
两家药店,一公一私,异名而同实,做的都是救济苍生之事,行的都是仁德大道,不负“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20多年前的
那顿醋宴
□ 周竹生
天涯海角,镇江醋香新年来到,合家团聚,餐桌席聚,一个不少。大餐的菜品可以是鸡鸭鱼肉,也可以是海鲜山珍,但是除夕夜的饺子不可少,饺子伴侣镇江香醋不可少,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标配。唯有恒顺香醋,年夜饭的饺子才能齿颊生香,心满意足。不过对我而言,心中的醋留香还是20多年之前海南岛天涯海角的那顿醋宴。
那个年代《镇江日报》组织各县区通讯员外出考察,这一次去海南。到海南的第一顿晚餐,席设小镇路边大排档,家常海鲜是押桌菜,在等海鲜上桌的时候,有人发现桌上的醋居然是镇江恒顺香醋,大家来劲了,醋瓶在每一个人手里轮流转。香醋佐海鲜,一小口香醋,一小口海鲜,味道好极了。不知不觉,一顿饭下来,一瓶镇江香醋被喝得干干净净。
耿同全与他的
“江苏老字号”:
“金山”牌镇江膏药
□ 吉民
“金山”牌镇江膏药系由魏晋铅丹制剂及油膏剂的制作方法发展而来,归集了我国中医黑膏药的制作精华,此后又受到了明代宫廷御医姚本仁于1628年始创的安阳膏药的制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正膏”的制作方式,更有镇江中药厂(现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在镇江膏药制作上的群体传承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其膏药制作已逾千年历史,它具有祛风止痛、化痞除湿、舒筋活血、消散顺气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炎等病症。
七〇七天然制药掌门人耿同全自豪地说,“金山”牌镇江膏药在全国黑膏药类产品中独占鳌头,获得国家药监局三个批准文号,并获国家和省优质产品、江苏名牌、江苏老字号、镇江非遗等称号,作为药品标准,被载入《中国药典》。该膏药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城市名称命名的药品,社会影响力大,赞誉广泛,无疑是镇江一块闪亮的中医药金字招牌,也是镇江又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本版整理: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