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翔明 朱秋霞)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多维度推进地名工作新发展。
多项举措规范地名管理。一是细化地名管理职责。理顺地名备案程序,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地名管理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地名命名指导、地名规范使用监督工作。二是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与相关媒体联手制作地名文化短视频60余部,在“学习强国”发布;制作地名文创产品“特色地名压岁包”“地名笔记本”;开展地名文化展板“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三进活动,举办地名摄影大赛,在中国社会报、镇江日报等报刊发表地名文化宣传文章。三是规范地名标志设置。明确路牌设置及维护责任,联合文明办、城管局对地名标志进行专项检查,以网格化管理考核模式将地名标志设置纳入“精美镇江”考核。创新“二维码”地名标志设置,打造地名二维码专属身份证,图文并茂呈现地名位置、含义、沿革等“前世今生”信息。四是强化地名信息管理。高质量完成第一和第二阶段国家地名信息库中镇江2.2万条地名信息质量核查和审核修改,审核率100%。
积极传承文脉,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一方面,积极传承文脉,建设地名文化街区。建设文昌宫、凤凰岭、青云门、梦溪园巷、老北门、中营街等数十个历史地名文化街区,街区内设立地名文化保护碑,碑上刻有街区历史文化沿革,与街区内部的部分建筑故居相呼应,生动立体地讲好镇江历史地名故事,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文脉。2022年,新设立历史地名保护碑21块。
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方面,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择优录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共收录368个历史老地名。镇江、萧家巷、儒里村等25个专名沿用时间较长、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较高的地名纳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结合城市“软更新”行动,积极重启老地名,活化运用了一批社会影响大、历史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老地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复活使用“仁章路”“千秋桥”“余福里”等消亡地名61条,在《镇江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中,使用消亡地名25条。
本版图片来自镇江发布、丹阳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