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口天
先祖父吴公佩德,字润之,因为人处事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性情耿直,故外号“吴大炮”。曾是镇江东乡十三个半乡吴氏宗祠的族长(东乡人称为“佬官”),民国初年任省参议。
祖父幼年生活贫困,青年时代因经营烟草生意发迹,鼎盛时,南京和芜湖各有一条马路边的商铺几乎均属我们家所有;南通、如皋、盐城、建湖等地均有大型商号;泰兴天兴桥全镇的农民皆为我家的佃户。祖父深知,建造宗祠是镇江东乡吴姓人崇拜祖先的一种精神寄托,于是捐巨资兴建了镇江东乡姚桥镇株树头村的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坐北朝南,为大三开间双檐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砖木构架,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墙、山门、天井、大殿。大门有副石刻对联:“溪水长流三让高风长在,青山绵脉四帷至德绵延。”既表明了吴氏家族渊源,又彰显了先人仁德的绵延。门面尽为青草石雕饰而成,瓶花鸟兽,皆是吉祥之物;鎏金溢彩,尽显华美之相。祠堂外面围墙都是30多斤重一块的大青砖双层垒成,围墙内分一进、二进、三进;一进、二进地面在同一个层面,三进的地面比一进、二进高一米左右,宛如一个唱戏舞台,中间高堂上供奉着镇江东乡吴氏祖先的灵牌。一进、二进、三进共有十六根井然有序的圆木竖柱矗立着,油光闪亮;每根柱子约十八米高、八十厘米直径;二进中间有一个四十米长、二十米宽的天井,地面全部由茶园青石板铺就而成;天井里的水沟,从暗道延伸至大门外的沙腰河支流。
我们家祖居的村庄位于镇姚(镇江至姚桥)公路的末端,沙腰河畔。由于沙腰河水流湍急,历史上的水患灾害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加上土匪恶霸的滋扰,两岸乡民不断发生械斗…… 有一年春夏之交,连续下了半个月大雨,河水暴涨,沙腰河东岸周北陈带的一名小贩涉水回家,不慎失足坠河被洪水冲走,闻讯赶来的妻儿痛不欲生,幸好被我祖母好言相劝才未轻生。水患造成的人畜伤亡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困扰两岸乡民的顽疾,祖父决定为乡亲们建造一座桥。于是,他捐巨资买来长条石,请来工匠,在沙腰河上建了一座长50余米、宽10米的七孔拱形大桥,拱桥连通了姚桥地区通往外界的陆路,大大方便了乡民们的出行(该桥直至1974年拓宽马路时方拆毁,现残桥尚能通行)。为颂扬祖父功德,乡民们在桥头建了一座土地庙,并将原村名“土壁桥” 更名为“土地桥”。“文革”前夕的1965年方更名为现名“解放桥”。
祖父乐善好施,扶助乡邻。在一个寒冷冬日,一名从江边三桥逃荒而来在土地庙里栖身的寡妇受到了几个泼皮无赖欺负,一时想不开便将一条心爱的山羊宰了,将仅存佐料悉数倒入锅中,又将残存的破旧桌凳劈成柴烧了,准备烧熟加入砒霜食后离开人世。这一日,祖父正在家中与几个乡绅商量治理水患,随着阵阵寒风飘来了缕缕浓香,一个乡绅打趣说:“润之公庄上乡民日子过得不错嘛。”许是好奇心发作,他们几人便循着香味一起找到了土地庙里,那名寡妇正欲往锅中倒砒霜,忽见族长领几位客人到来,吓得赶紧下跪,祖父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赶紧问明原委,待情况清楚后,立刻着人将那几个泼皮无赖抓进祠堂按族规处置。
尔后,祖父又好言相劝,并说先将这锅羊肉买了招待客人,实则接济这寡妇一些钱粮。谁知众人食后皆称这顿羊肉是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羊肉,遂问寡妇烹饪方法,寡妇一一答了。祖父听后大腿一拍说:“何不照此法开一爿羊肉店?”当即带头掏出一些银两相赠,众乡绅亦纷纷慷慨解囊。这寡妇果真在土地桥头开了一爿羊肉店,专卖红烧羊肉。由于地处河边、路边,交通便利,来往客商较多,生意红火,使得东乡羊肉的声名远播。这寡妇发迹后置了田地,造了新房,领养了一对儿女,“东乡羊肉”的佳话传至今日。
祖父一生共生育了十个子女,六十岁时生下我父亲。这十个子女除一名夭亡外,其余均长大成人。祖父由于整天忙于政务、族务、商务,而忽视了对子女教育。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导,祖父去世后,我的几个伯父伯母便争相吸食鸦片。时间不长便将南京、芜湖和苏北及镇江等地偌大的家业败光,仅剩下十余间祖屋。几个伯父也先后中毒身亡,伯母们亦相继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