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30日
第011版:钱周刊

打开新局面 迸发新活力

地方金融助力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报通讯员 成楠 潘鹏 本报记者 俞佳融

近日,市地方金融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参考了其他城市地方金融行业协会组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原小贷协会、担保协会和典当协会进行整合重组。

新协会的成立不仅体现会员单位的发展壮大,更体现服务水平的结构化升级。业内人士表示,地方金融行业协会的成立既是行业健康成长的需求,又是政府引导地方金融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持。

1

发挥金融组织“毛细血管”作用

市地方金融行业协会下设担保行业分会、小贷行业分会、典当行业分会、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及其他分会,共有105家会员单位,包括国有金控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单位。地方金融行业协会将制定相应的内部约束公约,规范各地方金融组织的经营行为,通过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组织的服务水平。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我市地方金融组织充分发挥金融“毛细血管”的作用,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真正做到了“普惠金融”。从2019年至今,小贷、典当、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累计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30000户,累计放款金额超过了300亿元。全市融资担保行业也充分发挥了“金融扁担”的作用,为全市有需要的企业进行担保。担保余额累计超过250亿元,担保户数累计超过2000户。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创造稳定的工作岗位超过十万个。

2

促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杨益斌表示,地方金融行业协会要成为“群英会”,用心为主管部门分忧;要成为“俱乐部”,用情为地方金融发声;要成为“智囊团”,用智为行业发展献策。

该协会将原有的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市融资担保协会、市典当行业协会等整合归并,并吸纳了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新鲜血液”, 服务对象、内容、职责进一步完善,既是对原有几大行业协会的传承,更是新的融合和发展,也是金融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助推产业强市 “一号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为行业发展献策过程中,杨益斌要求,协会作为行业的协调服务部门,要更多地了解各部门的政策要求和监管规定,及时研究和传递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为地方金融组织的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主动协调各类组织加强与省金农、省金创等省级金融平台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定期组织开展考察、调研、培训、对接等活动,为会员提供高效服务。

协会自身也认识到,锚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协会的责任使命,发挥行业协作机制,促进地方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江苏金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家军担任协会首任理事会会长,他表示,要当好地方金融组织的“引路人”和地方金融监管的“好帮手”,促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服务地方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品牌。

3

助力“三农”和小微企业稳步向好

截至8月底,全市小贷、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为个体工商户、涉农企业(农户)和小微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共计13112家,贷款余额达144.02亿元,支持和稳定基层就业岗位超过55000个,有力支持了全市“三农”和小微企业。

周转资金不足、流动资金短缺、融资方式单一成为制约 “三农”和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利因素。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精准发力,为全市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不久前,全市21家地方金融组织在丹徒新城广场开展“助小微、惠民生”活动,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现场推介金融产品。与此同时,线上同步直播本次融资对接活动,市“地方金融超市”的“实体店”和“网络店”同步开业。超过200家“三农”和小微企业参加现场活动,当场授信金额超过1000万元。线上意向性客户超过500个,意向性资金需求超过3500万元。“实体店”和“网络店”同步开业,成为我市地方金融组织疫情之下支持全市“三农”和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一个缩影。

经济的复苏、就业岗位的稳岗与小微服务业的复苏息息相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履行社会责任,面向全市餐饮业、运输业、零售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服务业企业开展“零利率、助小微”的融资活动。

组织阳光农贷、润浩农贷、联成农贷等7家小额贷款公司出资2500万元,给予全市符合要求的小微服务业企业每户10万元的免息贷款,帮助企业脱困。截至8月底,共有超过170家小微企业享受到了免息贷款的支持,顺利复工复产。

4

开发新型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足额融资是当前“三农”和小微企业复苏遇到的金融问题之一。地方金融组织开发出紧贴市场行情、紧贴我市基层实际情况的新型融资产品,保障小微企业融资。

今年相继推出的“制刷贷”、“金农贷”、“外贸贷”、“光伏贷”等21种新型金融产品,融资对象覆盖农产品加工工厂、农村种养殖户、制刷企业、雪地靴家庭作坊等。截至8月底,新型融资产品放款余额超过25亿元,支持我市特色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超过1700个。

全市地方金融组织采取“金融滴灌”模式,通过重塑业务流程、整合贷款资源,构建了较为精准有效的“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疫情期间涉农贷款时限长的问题,开辟“绿色通道”,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三农”和小微企业当日申请贷款,当日资金到账,做到即来即贷、随借随用。

在基层金融网络不健全的情况下,充分延伸服务半径,在全市孵化园、科技园、大型综合体、行政村(街道)等设立专职或兼职贷款代办员,“三农”和小微企业就近办业务、审批贷款,享受方便、快捷的地方金融服务,打通了地方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2-09-30 打开新局面 迸发新活力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17817.html 1 3 地方金融助力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