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3日
第007版:名城周刊

作为慈善家的赛珍珠

文/龚舒琴

起初被赛珍珠吸引是她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但随着对赛珍珠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18年赴韩国富川参加第一届赛珍珠国际研讨会的经历,让我对赛珍珠慈善大爱的人格愈发敬重。

那是一个深秋。几位中年男女应邀到现场做简短演讲。主办方介绍,他们来自一个特殊群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均称赛珍珠“妈妈”。

率先发言的是一位在韩国小有名气的女歌手,混血,长发飘飘,英姿飒爽。她用韩语发言,夹杂着不多的英文单词。借助同传我们知道,她来自富川“素砂希望院”(笔者注:也称“Sosa 赛珍珠机遇中心”,这是赛珍珠于1967年在韩国为韩美混血孤儿设立的一个托养机构。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韩国混血孤儿从这里走进新的收养家庭或回归社会)。她向大家深情回味和“妈妈”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她感恩“赛珍珠精神”,感恩“赛珍珠基金”力量,是“妈妈”让他们这些“内心遭受隐形伤害”的孩子能理直气壮地公开自己的成长。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她的发言,令时任赛珍珠国际CEO明泽女士潸然泪下。

事实上,这只是赛珍珠的“欢迎之家”和赛珍珠基金会所做公益的一个缩影。

“欢迎之家”

1948年,赛珍珠夫妇创办的《亚洲和美洲》杂志因为资金和债务问题而被迫关闭。彼时,正值美国国内冷战思维盛行,战争阴影愈发迫近。变幻莫测的摇摆时局让赛珍珠心生倦意。她把目光转向了一个更为令人揪心的群体——美国社会中“受到最残忍对待”的“那些所谓的私生子”。

12月下旬,正在青山农场准备过圣诞节的赛珍珠收到一封求助信,请她帮忙安置一位名叫罗比的15个月男孩,孩子为白人传教士的未婚女儿和印度男人所生,一出生,便遭两边家庭抛弃。赛家临时收留了这个孩子。几天后,又是一位出生几天的婴儿送来。源于她对黑人等少数族裔弱势群体的频频发声,越来越多素不相识的人或电话或上门求助,希望赛珍珠收留一些无家可归亚美混血孤儿。

起初,赛珍珠一家一家地求助于美国收养机构,但得到的答复都是拒绝。刚开始,她动员和游说社区富裕而有爱心家庭收养。同时,雇了一对夫妇,临时看护,而她自己则到处寻找愿意收养家庭。纷至沓来的求助,远远超出了社区的能力。她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朋友圈。

幸运的是,赛珍珠遇到了两位志同道合者:音乐剧天才作词人小奥斯卡·哈姆斯坦、洛伊丝·伯皮和詹姆斯·米切纳。巧合的是,三人都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三人都跟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组成了“三人领导小组”。

在米切纳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所写的“序言”中,介绍了“欢迎之家”的艰难起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里,三个认真对待写作的人偶然地居住在一个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一个小角落里——美丽的多伊尔斯敦乡村小镇……我们三人相遇时,她让我们关注那些由美国大兵在日本、在韩国生下的处境悲惨的婴儿,他们被父亲所抛弃,常常也被他们的母亲所抛弃。当这些孩子在美国出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到美国,处境变得更糟。”

当说到这些孩子在美国以及亚洲的命运时,赛珍珠大声地哭泣。她告诉人们:“因为他们一半是白人,一半是东方人,人们总认为他们不适合被收养。”

于是,在赛珍珠朋友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美第一个跨种族收养机构诞生了。赛珍珠为之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欢迎之家”,定位于“给其他机构拒收的孩子寻找家庭”。从此,在“欢迎之家”的高效工作下,成百上千的美亚混血孤儿开始了新的家庭生活。

“世界”大家庭

1920年3月4日,满怀期待的赛珍珠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亲生孩子——卡洛尔。这是赛珍珠和布克第一次婚姻的收获。但是,始料未及的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赛珍珠惊奇地发现:孩子不会说话,不能学习,没有定力,甚至极具攻击性。尽管,也有好心的邻居告诉她孩子成长有别,特别是说话迟早问题。但第一次做母亲的赛珍珠还是敏锐地察觉到,卡洛尔在“某些方面”不正常。

不甘心的赛珍珠也曾抱着孩子,辗转中美,拜访许多名医名家。最终,赛珍珠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事实,卡洛尔是一个“PUK”患者(笔者注:即苯丙酮尿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等特征),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雪上加霜的是,在生育过程中,她被发现患上了子宫肌瘤。尽管立即回到美国手术治疗,但还是留下了终身遗憾——从此不能再生育。“卡洛尔”成了她唯一的亲生女儿。

或许是第一个孩子带来的尴尬和终身不育的困窘,在回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赛珍珠和布克领养了一个比卡洛尔小5岁的女孩珍妮丝。源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如同大多数有这种病孩的家庭一样,赛珍珠夫妇羞于向世人袒露卡洛尔的现实。于是,夫妇俩决定让卡洛尔“隐遁”。

1934年5月30日,赛珍珠回到了美国。此时,她和布克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1935年6月12日,和布克离婚2小时后,《大地》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成了她第二任丈夫。

两个人都渴望拥有大家庭的欢乐。于是,婚后次年,即1936年2月,他们领养了2个出生1个月的男孩;就在家人和周围人都认为他们“疯了”的时候,1937年,夫妇俩又领养了一对男孩和女孩。此时,赛家已经拥有包括卡洛尔在内6个孩子,1个亲生,5个领养,3男3女,但都是白人孩子。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卡洛尔一直托养在新泽西州的瓦恩兰康复学校。

1950年5月,沉默了30年后,57岁的赛珍珠在《妇女家庭杂志》发表了长篇文章,首次向世人公开自己是一个“智障孩子母亲”的身份,题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紧接着,1952年和1957年,赛家又正式收养了2位黑人女孩。同时,成为另外2位黑人女孩的监护人。此时的赛家已然成为一个拥有8个正式收养的孩子的“世界”大家庭。

1954年,赛珍珠自传体作品《我的几个世界》出版。在这本书的结尾,赛珍珠首次提及之所以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缘起:“总有人纷至沓来到我的门前,并不是因为我有精巧的俘获人心的神器,也不是因为我有吸引人的产品。只是因为我那残疾的女儿成为我特殊的产品。”赛珍珠认为,正是智障的女儿教会了她如何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赛珍珠基金会

1960年,赛珍珠在赴日本拍摄电影《巨浪》期间拜访了泽田三木,后者在自家的宅院里建立了一个专门收养被遗弃的日美混血儿的孤儿院和一个领养中介机构。赛珍珠第一次造访时,她收养了148个混血弃儿。离开日本回美国前,赛珍珠顺道访问了韩国,在那里,她再次见到了数以百计无家可归的亚美混血儿童。那些散落在亚洲但却长着美国人脸庞牵着她的手乞讨的孤儿们让赛珍珠一连数日彻夜难眠。于是,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新的项目。她甚至告诉朋友“这是我死前必须办的事情”。

1964年2月,“赛珍珠基金会”在特拉华州注册成立。此前的1月,赛珍珠因为“人道主义方面作出的贡献”被费城授予“金贝尔奖”,获得1000美金奖励。在接受荣誉之际,赛珍珠宣布正式成立“赛珍珠基金会”,这笔奖金作为第一笔捐赠。正如彼得·康先生在《赛珍珠传》中所说,“建立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向分散在五六个亚洲国家中受难的美亚混血儿童提供援助。”为筹集资金,赛珍珠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种场合进行宣传和募捐。与此同时,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开辟一个双月专栏,专门介绍美亚混血儿的困境。她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在纽约市内的一套公寓套间。

1965年,赛珍珠基金会在韩国设立首家办事处;1967年,分别在日本冲绳和中国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1968年和1970年,先后在菲律宾、越南开设办事处。在这些收养机构的庇护下,美亚混血儿童们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成长场所,直到他们能够独立生活。而在韩国、越南等“美亚人”重灾区,赛珍珠每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亲自巡回察看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同吃同住,让孩子们得到“妈妈”般的关爱。

1967年春天,在临近75岁生日之际,她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分割。她给每一位孩子分配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不多。她希望孩子们靠各自努力赢得人生。她宣布将包括青山农场在内的自己全部财产捐赠给赛珍珠基金会,约为700万美元。

1973年3月6日清晨,赛珍珠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随后,根据她的遗愿,她长眠在自己的老家——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巴克郡的青山农场。她领养的长女珍妮丝接替了母亲的工作,将她所开创的这项国际性慈善事业继承了下来。1991年9月19日,曾经分离的“欢迎之家”与“赛珍珠基金会”重新合二为一,慈善工作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今,赛珍珠毕生致力的慈善事业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所继承。越来越多的“后人会了解她,不仅仅是她的畅销书,还因为她对她的同胞流露出更多的爱的那颗心”。

2022-08-1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10317.html 1 3 作为慈善家的赛珍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