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伟 裴诗语
1892年6月26日,一个女婴降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小镇希尔斯波洛,父亲赛兆祥,母亲凯丽,女婴取名康福特(Comfort)。当年12月14日,赛兆祥夫妇携女婴抵达中国上海,随即溯江西上经镇江沿着运河北上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
1896年初,冬去春来,赛家重新定居到夫妇俩居住过多年的镇江,他们的女儿取了中文名赛珍珠。赛珍珠在这座古城生活到大学毕业,在此成长成才成婚。镇江,被赛珍珠称为“我的中国故乡”。返美后直到晚年,临终之前,她依旧一往情深地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中西合璧:房子和名字
赛珍珠在自传中讲述了她在中国故乡的点滴记忆,“我的童年便在那儿静穆地消逝,住在一间建筑在山顶上的小茅屋里,从这个山巅上可以俯瞰长江和人烟稠密的鱼鳞也似的瓦屋顶,在我们家的那一边,有许多矮小的山,可爱的园景一般的山谷和竹林。”
赛珍珠故居位于登云山上,中西合璧别墅式房屋,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瓦楞铁皮屋面。墙身两层以青砖叠砌,建筑出檐甚多,有牛腿支撑,立面层次丰富。推开酒红色的木门,屋里的桌椅、家具都规整地摆放着。一楼的餐厅、客厅,二楼的书房、卧室……一切陈设宛如昨日,每间屋子有保存完好的壁炉,南北两侧为门和内走廊,四面窗户都挂有赛珍珠生前喜欢的白色落地窗帘。避开了闹市的喧嚣,镇江人像呵护自己的女儿一样呵护着小屋中的一切。
从四面透光的门厅进来,右手边会客厅靠近壁炉的墙上悬挂着赛珍珠晚年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妇人满头银发,身着黑色晚礼服,胸前的配饰是一条白色的珍珠项链,让人想起小说《大地》中女主人公阿兰干瘪的胸口里紧紧揣着的那两颗珍珠来。那两颗珍珠,是勤劳的中国农村妇女阿兰心中不曾展示的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更是她善良贤淑甘贫乐道的伟大人格的写照。“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才德的女性价值远胜于珍珠”。这两句来自箴言,实至名归,影响了赛珍珠的终生。
刻骨铭心:记忆与回忆
1896年,赛珍珠父母成为第一个举家来镇江工作的传教士夫妇。自此,一家开始在镇江暂时安定下来。母亲非常满意这里类似故居的新鲜空气,而赛珍珠也由此开启了她的镇江记忆:“对那个位于镇江城外山上房子的记忆是非常清楚的,因为它是自己整个少女时代的家。那是一套四四方方的平房,房子地基很高,可以让人顺利地走进地下室。地下室里有个黑黑的地窖,里面存储着一些过冬的煤,以供大炉子、壁炉和厨房的火炉使用。在侧门廊下有个用格子棚围起来的地窖,里面干干的,满是灰尘,但下雨时,孩子们就可以在里面玩耍。”
在这里,和一般中国儿童一样,赛珍珠留下了童年金色的回忆。这里有她儿时爱吃的芝麻奶糖、糯米糕、芦叶包的糯米粽子、凉性很重的螃蟹,还有烧饼。她和中国人吃一样的东西,讲中国话,穿中国衣服,像中国人一样做事。她描写长江港口的故乡环境:“河谷碧绿,白鹅摇摆于阡陌之间,农舍掩映在翠柳中,孩子们嬉戏在谷场上,身穿蓝棉布衣服的农夫、农妇在田间耕耘。灰色古城外,江河如练,奔向大海”。
当然,赛珍珠被我们熟知不仅因为她传教士女儿身份,还有她的巨作《大地》(The Good Earth)。这部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帮助她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成为美国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两部小说之一。赛珍珠以满腔热情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重重灾难,中国农民的淳朴敦厚、勇毅坚强、勤劳吃苦、坚忍不拔的种种优良品质。山灵水秀的镇江哺育了赛珍珠,也为她日后蜚声四海的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镇江,是她成长的摇篮和走上成功的起点,在她的心目中留下了母亲般的回忆。
文学永恒:王龙与刘龙
赛珍珠属龙,《大地》最初的书名为“王龙”,书中人物“王龙”的署名方式也没有采用西方人更习惯的先名后姓,而是坚持使用这个名字在汉语里的形式。在赛珍珠的“经验”与“记忆”中,“王龙”这个名字在其所属的生活环境中,就是这样被长辈或平辈们呼来喊去的。赛珍珠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王龙”这一人物,是短篇小说《革命者》。而这位王龙,其实是镇江高资(今丹徒区高资街道)的一位菜农。
跳出书外,在新时期的赛珍珠研究史册上,不能遗忘一位叫刘龙(1940-2011)的教师。他毕业于镇江师专,曾在市三中、二中任教,并在二中(前身崇实女中)兼任校史组主笔,将20世纪初赛珍珠就读任教女中的史料随编入史,并以主笔名义邀请赛珍珠养女珍妮丝、赛珍珠国际基金会理事长沈志洁访问镇江。1991年,刘龙参加赛珍珠文学创作讨论会筹备并发表论文,会后主编出版《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它为“我国的赛珍珠研究投下一块有分量的基石”,也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留下一笔。刘龙身罹肝癌10多年,病中仍坚持笔耕不辍,研探赛珍珠文化遗产,并只身赴美考察赛珍珠墓及青山农场,访问赛珍珠国际基金会,被市赛珍珠研究会聘为顾问,被市文明委表彰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
市赛珍珠研究会遵照刘龙本人的遗愿,将刘龙执笔及合作撰写的新闻消息、人物专访、札记、考察报告、随笔、学术论文等共计47篇,及海内外学者、教师、刘龙亲属怀念或研究刘龙的诗文12篇(首),结集成《永恒的赛珍珠:刘龙先生文札选集》,请南京大学张子清作序,在赛珍珠诞辰130周年前夕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
声名重辉:文本与课本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赛珍珠的作品被图书馆剔除,甚至被某些大学图书馆秘藏……直到1986年,《春风译丛》第一期发表王澄节译《大地》,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大地》三部曲,赛珍珠作品才开始回归中国文学和普通大众的视线中。
1991年,镇江首次召开赛珍珠文学创作讨论会,赛珍珠获得了“重新评价”。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成立后,经过发函商榷,《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赛珍珠”词条彻底抹去了所有负面色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期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了“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赛珍珠位列提名奖第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她的荣光。
新世纪里,中国大学教科书《20世纪美国文学史》《新编美国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写进了赛珍珠。最新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传递了“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贡献”。译林出版社高一《英语》教科书整页以赛珍珠为主题样本,让学生完成作家资料海报整理和设计。赛珍珠的声名终于回归到主流文化传播的领域。
彼此抵达:人桥与心桥
1971年,“乒乓外交”用体育运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柔性对话,打破了中美两国相互隔绝的坚冰。第二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后,中国赠送的一对熊猫抵达华盛顿,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特殊使者。那一刻,赛珍珠看到了希望,落叶归根的希望。黄土地的怀抱向她张开,等着她这位游子归乡。赛珍珠临终前,故国之思得以安放,尼克松也称赞赛珍珠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
桥,是彼此的抵达。天地山川万古不变,尚且挡不住人类彼此抵达的步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无法阻隔的。人心相通之桥拆不得,正如赛珍珠所表达的“天下一家”,桥可以让彼此相遇,彼此成全,彼此抵达!
2022年6月26日,江苏大学等单位主办“相知互鉴向未来”为主题的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线上线下、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可以在这座“桥”上拥抱彼此,得到力量。面对赛珍珠,我们永远相信故乡赐予我们的,是永恒的,是不会衰竭的。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