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笪伟
本报通讯员 宁娜 陈浩
2022年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镇江博物馆对近几年全市考古工作进行了梳理,制作成考古成果图片,在市政府市民大厅、西津渡等场所,以流动展的形式向社会各界介绍考古工作,展现考古现场、考古遗迹,展示考古出土文物。记者了解到,“考古前置”这一全新的做法,为更妥善的保护地下文物不受损害侵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镇江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刘敏向记者介绍,以往,只有在完成土地出让或划拨,建设主体和建设项目确定后才能进入考古环节,而工程建设与考古工作在工期要求、发现文物后的保护等方面存在冲突,极易引发矛盾,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不利于经济建设。“考古前置”就是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前,文保部门便开始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如有发现地下文物遗存,再进行进一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工作。土地出让或划拨后,建设主体和建设项目不再开展考古工作,从而有效避免工程建设与考古工作的矛盾。
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明确了“考古前置”的基本要求,即“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
近期,我市文保单位对亿都南地块的考古调查勘探,就是通过“考古前置”妥善挖掘和保护地下文物的一个生动范例。
这一地块位于镇江新区智慧大道二手车市场以东、楚桥路以西、溪云路以南、镇大铁路以北、居安路两侧。因土地上市需要,镇江经开区土地储备中心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交了对该地块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申请并得到批复同意。市文物局委托镇江博物馆对该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地下文物遗存31处,随即组织专业考古队员对这些遗存进行清理发掘。
镇江博物馆考古部队员居法荣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六朝时期砖室墓14座、唐代砖室墓2座、明清竖穴土坑墓11座及灰坑4处,其中,以M4、M5及M9保存相对完整。
此次考古发掘的六朝、唐代及明清各时期墓葬形制丰富,出土了各类随葬器物40件,其中多件器物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为研究镇江地区古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考古学材料。
位于镇江新区横山路以东、虞河路两侧的横山路以东地块,属于前期经文物资源区域评估确定为可能埋藏有地下文物遗存的区域,同时这一地块为省重点产业项目用地范围。为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镇江博物馆积极调配人手,抢抓进度。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于今年1月底进场,经勘探发现多处地下文物遗存,于2月16日开始考古发掘,至5月25日现场基本结束。
此次发掘共清理古代窑址7座,墓葬64座。其中22座砖室墓中有18座为六朝时期墓葬,出土了214件(套)可修复的文物,出土有“关中侯印”鎏金铜印和“长宜子孙”连弧纹镜、鸡首壶等精美文物,其中1件六朝砖室墓中的蓝色玻璃器,色彩及器型均极为少见,异常珍贵。
这批窑址和墓葬的发掘,充分体现出镇江历史时期葬制葬俗,为研究本地区的丧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学术参考资料。
我市文保部门全面贯彻落实“考古前置”近3年来,镇江博物馆共接受配合考古调查勘探及文物资源区域评估项目委托228个,其中2020年69个,2021年121个,今年截至目前计38个。累计发现地下文物遗存数百处,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套),涉及生活用具、饰品、铜钱、冥器等,其中不乏珍贵文物。特别是发现的多处古代家族墓葬群,对研究镇江历史时期古代家族墓地规划、营建、管理等葬制葬俗有一定参考价值,对研究镇江地域文化有一定学术价值。
这些在镇江“考古前置”工作中所发现、提取、保护的文物遗存,是沉睡在镇江地脉中的文化瑰宝,它们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一起,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是镇江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本版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