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2年04月18日
第013版:天涯

诸神之居

——观古罗马万神殿

文/图 范勇

如果在古罗马诸多的遗存中选择一处最伟大的建筑,那一定是万神殿。

米开朗基罗曾感叹:万神殿是天使的设计。我不知道这座神庙是不是天使设计的,或者,设计者是否得到了天启。但我知道,这座神庙是为古罗马诸神而造的。

古罗马人的信仰秉承拿来主义,他们的信仰来自于和他们同根同源的邻居——亚平宁半岛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而伊特鲁里亚人的信仰体系则完全来自古希腊,或许,他们本就是古希腊人的一支。

率领马其顿军队东征十年后,亚历山大大帝客死异乡,其庞大的帝国旋即分崩离析,原本辉煌的希腊文明也随之黯淡。奥林匹斯山上,昔日的神庙都已颓成了堆堆残垣,诸神流离失所,宙斯忧心忡忡。然而,天眷诸神,世间有了罗马,古罗马人几乎完整地继承了古希腊的信仰体系。

早在古罗马时期,虔诚而好客的古罗马人将希腊半岛上的济济诸神,悉数迎奉到亚平宁半岛,在台伯河东岸的七丘之上,为诸神安置了新家,诸如朱庇特神庙、玛尔斯神庙和奎里努斯神庙等等,其辉煌和宏伟犹胜往昔。迁至新居的希腊诸神一定是满意的,他们对罗马人投桃报李,从此成了护佑罗马的众神祇。

唯一让诸神略有微词的,恐怕就是罗马人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强行把他们的希腊名字改成了拉丁名字,比如:宙斯改成朱庇特、赫拉换成朱诺、雅典娜变成密涅瓦……不过,这些都是小节,想到罗马人大节有盈,诸神摇摇头,轻叹一声便释怀了。

供奉和保佑同存共生;神性和人性一体两面。和仰望苍穹,超然飘逸的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确实多了一些功利。

古罗马人也是善解神意的。他们想诸神所想,急诸神所急,甚至,诸神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在罗马城里,诸神虽各居其庙,但独处久了难免无聊,况且也缺少集中办公之所,罗马人灵光一闪,何不建一座诸神之庙,既可让诸神集中议事,又能喝酒聊天、消磨时光,同时也方便古罗马人集中参拜,免去在七丘诸庙间辗转之苦。于是,他们发愿要在罗马市中心建一座诸神之居——“万神殿”。

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夏日午后,罗马的温度飙升到39℃。我从图拉真纪功柱基座的台阶上站起来,背起硕大而沉重的双肩包,准备步行去万神殿。抬头再看一眼这根用浮雕记录着图拉真北征达契亚,立下赫赫功业的巨柱,兀立于柱顶的圣彼得,在正午阳光下悲悯地注视着这个曾经属于他的城市,脚下踩着并不属于他的纪功柱。1588年,时任教宗的西斯都五世用圣彼得像换下屹立了1400多年的图拉真雕像。

从图拉真纪功柱出发,步行到万神殿也就一公里多的路程,但行走在烈日炙烤下中世纪的街巷里,并不是舒适的体验。

从一个古老而狭窄的小巷里钻出来,眼前是一个小广场。四周商家撑起来的遮阳伞,如同接天的莲叶,几乎将广场挤满了。我目光在伞盖的缝隙间游离挣扎,终于和广场中央一根高耸的方尖碑相遇了。这根属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方尖碑,原本伫立在埃及赫利奥波利斯,公元一世纪,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后,被运到罗马城。看到这根方尖碑的时候,我知道,万神殿到了。

从外表看,万神殿并不显眼,或许是因为它的主体被门前的一个宏伟的柱廊遮挡着,无法一眼窥其全貌。柱廊的前端是一个三角门楣,这种希腊式的建筑形制在西方建筑里司空见惯,但仔细端详后你会发现,这个三角门楣很特别,它古老而沧桑,通体都是岁月的包浆。柱廊由16根巨大的石柱组成,雕琢精美而繁复的柯林斯式柱头保存得非常完好,经两千多年,你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堂皇和奢华。穿过柱廊,迎面是一扇硕大的青铜大门。当你跨进铜门的那一刻,就像一脚跨进了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

这是一个单体结构大殿,气势之恢宏,令人惊叹不已。巨大的穹顶中央有一个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照射下来,投射在神殿的墙壁上,让大殿明亮又辉煌,阳光的光柱就像一条通往天堂的通道,让人心生向往,又心生敬畏。每天,随着太阳的运转,光柱投射的位置依时而变,既营造了神秘的光影效果,又可作为一个巨型日晷,更重要的是,整个大殿因此而充满宗教的肃穆,这种氛围似乎非常契合宗教的本性。大殿之内,除了八根巨大的拱壁支柱外,再没一根支撑柱,也没有一根钢筋。穹顶的跨度有43米,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穹顶。

如此恢弘的穹顶,要得益于古罗马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混凝土。

亚平宁半岛多火山。古罗马人发现,用火山灰、石灰和海水可混合成原始的灰浆,这些灰浆再和凝灰岩混合在一起,注入木质的模具中,形成的建筑材料比石头轻但有更好的不透水性,而且历久弥坚,非常适合做穹顶和券拱。这个发明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置身大殿中,仰望穹隆,心中的困惑挥之不去:古罗马人何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他们真的得到天启了吗?

万神殿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遗存。最初设计建造万神殿的是阿格里帕,渥大维的这位发小和挚友既是一位悍将,又是一位天才建筑设计师。可惜,他建造的万神殿毁于公元80年的一场雷电大火,现在万神殿前的柱廊是老万神殿仅存的残迹。后来,我在法国的尼姆看到了阿格里帕设计督造的嘉德水道桥,那又是一处令人震撼的建筑奇迹。

现存的万神殿,是罗马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18年建造的。哈德良是位著名的皇帝,他和涅瓦尔、图拉真、芘护以及奥略留一道,并称为古罗马的“五贤君”。有意思的是,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他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建筑,除了万神殿,还有维纳斯神庙、哈德良离宫,不远处,还有他亲自设计督建的他自己陵寝——圣天使堡,当然,还有千里之外,位于不列颠岛上的哈德良长城。

我坐在万神殿的长椅上,脑中竭力勾勒着万神殿两千年前的模样,思维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我忽然想,哈德良建造万神殿是不是另有目的?

事实上,万神殿除了是敬奉诸神之所,更是一个会议厅、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是当时罗马城功能性最强的一处公共场所,而这一切时时都在提醒着罗马的居民们:别忘了,这都是皇帝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讲,万神殿其实也是哈德良的一座另类“纪功碑”,大殿就是皇权的象征,威加海内,德昭四方。这是不是哈德良建造万神殿真正的目的呢?当然,这是我的猜想而已。

“这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爱德华·吉本这样赞美哈德良的时代。不过他可能忘了,即便在鼎盛的哈德良时代,蓄奴、易奴、贩奴之风在古罗马依旧盛行,难道奴隶也身处人类最幸福的时代吗?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诸神和罗马人的和谐共存关系将一直维系下去。但这一切在公元313年被彻底改变了,罗马人抛弃了他们的诸神,确切地说,是在他们皇帝的要求下背叛了诸神。这个皇帝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13年,随着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一纸《米兰诏书》,耶和华取代了诸神,帝国从此放弃多神信仰,改弦易张,移宗基督。一神,一帝,一国,帝国的信仰结构和治理路径变得简单了。然而,耶和华似乎并不眷顾罗马,160多年后,蛮族哥特人攻入罗马城,失去诸神加持的西罗马帝国轰然倒塌。

其实从七世纪初开始,万神殿的正式名称叫“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并沿用至今。但意大利人依旧称其为万神殿,冥冥之中,这是对诸神的忏悔吗?

万神殿本身就是一件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品,虽然其斑驳的外观装饰并无奇特之处,但内部的装饰精美绝伦。大殿四周开有七座大理石壁龛,饰以精美的壁画、雕塑以及柯林斯小柱,当年这些壁龛是用来供奉神像的,但后来成了许多贵族、名人的瘗骨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墓。

安葬于万神殿,这是何等殊荣,但拉斐尔何以能以画家的身份安葬于此呢?

拉斐尔的死亡和他的出生同月同日,更神奇的是,这一天恰好是耶稣受难日。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人心怀虔诚,我想,他们一定将拉斐尔和耶稣做了某种关联,并据此确认了拉斐尔的神性,既然是神,当然有资格安葬于万神殿。或许,拉斐尔墓志铭上的文字也能证明这一点:

“拉斐尔在此安息,他活着的时候,自然女神怕被超越,而他死后,她又担心自己也随之枯亡。”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留痕,神殿无语,它默默注视着芸芸众生。一样的星空,一样的红尘,但诸神安在?

2022-04-18 ——观古罗马万神殿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91382.html 1 3 诸神之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