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再次释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信号。
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提请审议。全国人大还需要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作出决定,制定香港、澳门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今年预安排审议40件法律案。从能源法到黄河保护法,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到粮食安全保障法……高质量立法进一步整体协同推进。
新时代,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定位越来越精准,举措越来越到位,法治对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保驾护航作用愈发凸显。
科学全面的法治覆盖
曾经,广场舞爱好者被一些人视为“噪音制造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场舞爱好者探索各种方式降低音量——即将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他们必须如此。
近年来,中国高质量立法按下“快进键”,且已触及社会生活的“神经末梢”。精准立法带动有效执法。
在国家安全领域,法律越来越成为“国之重器”。从反有组织犯罪法,到数据安全法,到香港国安法,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使命的立法行动密集出击。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变得突出和紧迫。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
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0754人,已起诉16693人,同比分别上升5%和8.8%。
美国政治学者阿尼尔·西格德尔说,中国通过法律形式将反腐败实践制度化,这是完善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严密法制守护绿水青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陆续修订,环保督察和执法力度空前,彰显中国以法律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
南四湖水域泽及鲁苏豫皖四省。这里曾经污染严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后,南四湖成为重要调蓄水库。当地政府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相关法规,严格整治大批矿产开采、人工养殖等项目,关停污染企业2000多家。如今,南四湖湖面波光潋滟。野鸭在芦苇荡中游弋,水鸟不时从湖面掠过。
因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法治建设同步推进。
2021年3月,在金融机构资产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迈出新步伐。引人注目的是,法院设有大数据中心,高风险企业一旦涉诉,系统会自动进行风险提示,以更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特色”的法治逻辑
中国立法机关将修改公司法列入今年立法规划。这部法律的修订草案中,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分析人士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撰文指出,国有企业的壮大就是人民权利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实践证明,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绝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绝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020年以来,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成为中国平台经济的关键词。中国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对资本兴利除弊,促进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使其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
去年,一家网络餐饮外卖巨头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款34.42亿元。这一决定就是依据反垄断法作出的。
惠及世界的涉外法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着力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加快改善营商环境,为世界带来稳定预期和重要机遇。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这部法律于2020年实施。当年,中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4.5%,引资规模和全球占比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毕马威一份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外商投资将维持高位。据汇丰银行对2000多家外资企业的调查,超过90%的受访企业表示,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
2021年6月,中国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全国人大代表廖虹宇说,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诞生”仅用时2年3个月,展示了中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决心。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针对个别国家霸权霸凌,中国果断出台反外国制裁法。根据这部法律,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国家、组织和个人利益的行为,中国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护中国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施永丰表示,中国以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这也促进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长远稳定发展。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