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央行等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意味着,3月起,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个人账号和企业账户的管理将更加严格,市民在银行存取大额现金也不再是“存取随意”。新规一出,网上就“炸开了锅”,有网友表示支持,这样可以加强资金监管;也有网友提出质疑,以后进行存取款业务时,会不会增加许多麻烦。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有部分市民对新规产生困惑,也有市民表示,现在基本都通过网银操作,一般不接触现金,新规对自己影响较小。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对大部分人产生的影响较小,甚至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无需恐慌。
1
新规出台,钱从哪里来,要用到哪里,都要受到监管
1月26日,央行等三个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要求从3月1日起,存取款超过5万元,都需要登记资金来源和主要用途。这就意味着,钱从哪里来的,要用在哪里,都需要受到监管,还要登记个人信息。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住户存款余额突破102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5.41万亿元,意味着存款余额达到107.9万亿元。按14.1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达到7.65万元。
一般来说,储户有存取款的自由,也就是说存多少钱,取多少钱,都遵从自己的意愿。但如今央行却发布了一条新规,令不少人感到困惑。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关注。对此,央行也做出回应,表示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大多数人不会受到影响。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确实如此,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现在使用现金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出门带个手机就行了,付钱的时候用支付宝、微信,现在云闪付发展也很快,存钱、理财也可以直接在手机银行里进行操作,接触现金的机会很少。”
记者了解到,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1197.28亿笔,金额1109.19 万亿元。其中,银行卡支付金额250.93万亿元,网上支付业务金额587.21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金额126.81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金额90.71万亿元。
毫无疑问,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以及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在未来现金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低。因此,央行的这条新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2
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对大部分人不会产生影响
新规一经出台,就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有网友发帖表示,理解这次政策原因如下:线上任何的交易,如网上支付购买任何物品,与银行转账,还款,贷款等业务,而银行都有这些数据信息记录,所以就无需像现金存取款这样需要登记来源与用途;相反现金存取需要备案记录,也就是说线上所有的交易有系统支持这些出入的数据,而线下现金方式也通过这样像线上方式获取相同数据进入银行系统。当然大家疑虑困惑其实是觉得存款来源与取款用途登记上,银行是否还要进行核实,比如家人给我一笔钱让我去存,是不是还要提供家人是谁,那会不会又要核实我家人这钱是怎么来的?或者我找朋友借了五万现金,是不是也同样要核实我这钱来源哪里?还有我取款五万的用途是准备留点备用现金在家,是否会被拒绝呢?这才是所有人因这次调整政策感到困惑的事。
该网友的帖子下,不少人表示支持,还有人表示,准备买个大的保险箱在家用来存钱,因为不知道以后存取款会有多麻烦。
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规定对于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大的影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线上的渠道解决,消费、转账、还款、借贷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本次办法只是规定了现金存取款时,需要进行核实和登记。“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进行5万元以上的现金业务时,只要用途合规合法,和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登记就可以了,并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复杂。所以完全不必过分担心。”
对于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出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目的考虑。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法分子会利用现金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来进行洗钱、偷逃税、贪污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本次大额资金登记核实制度可以有效保留必要的有用信息,既可以震慑违法犯罪活动,也可以为日后违法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必要的线索。“新规对稳定金融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该业内人士表示,新规也为即将到来的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做好了铺垫工作。“可以让大家逐渐适应资金的追踪、溯源、查询踪迹,也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接受数字人民币。”
该业内人士表示,只要大家奉公守法,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新规并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
(单杉)